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蘋果日報】王尚智:所以意思是,復興空難是駕駛員的責任? (5473)

$
0
0

王尚智(資深媒體人)

復興空難黑盒子的判讀,飛安會指出墜機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駕駛關掉錯誤的引擎所導致」。

這個推論,導致了各界對於飛航駕駛員原本的「無比尊敬」產生了某些陰影,駕駛員家屬也因此飽受打擊。而不少原本就不屬於悲憫層面的「懷疑論者」,更是據此大聲喧嘩,得意自己沒有跟著無知大眾一起太過造神並感佩。但事實上,空難原因的真正研判,國際上的飛航調查程序與結論歸因,並不只是「飛安會目前公布的結果」。
.
黑盒子當中包括「座艙語音記錄器」和「飛航資料記錄器」,一般據此做為「飛航參數」與「機員對話」的參考;並無法完全指出這次「引擎故障熄火」的全部原因!國際上對於空難失事調查,單就飛機本身一向還要從飛機諸如失事地點、機艙殘骸,尤其引擎零組件等各種實際判讀,來做最後判斷。

飛安會迅速公布黑盒子的初步研讀,雖然抒解了自身面對輿論外界的壓力,如今卻多少誤導了「黑盒子資料」彷彿等同「飛機失事真相」,全然不符國際空難判定的專業程序,太過匆促且草率!
.
首先,失事班機還有沒有其它故障?比如「儀表板」。

復興飛機剛起飛,2號引擎隨即故障熄火,為何駕駛員會在關鍵時刻緊急商議「收回1號引擎」?當中有沒有任何可能,當飛機起飛前一切正常而起飛時卻立刻引擎故障,是否可能「儀表板本身顯示」也連帶出現問題,才輾轉造成引擎關閉的判斷差失?
.
其次,單單靠一架飛機引擎,低空失速狀態下真的仍然可以保證順利飛行?

現有不少說法指出,一旦失事客機駕駛遭遇引擎失效,駕駛員其實可以「不做任何處置,以一個引擎運作,飛機還是可正常升空」。這般對於空難全然「馬後砲」的樂觀推論,究竟是空中緊急應變時每架飛機、每位機師百分之百的必然,或者僅是「百分之一的偶然」?

飛安會並沒有說明,目前還有哪些黑盒子之外的其它調查進度與研判推論。此次復興空難的班機,做為如此一架在最初新飛機交機時,就曾因引擎問題而大幅更換維修過的「特殊班機」,空難真正的原因,本就不應等閒視之!特別是從起飛到墜毀「僅僅2分多鐘」,飛航高度與加速度均並非「正在高空航行或盤旋」,有真正足夠的時間來排除引擎失效問題。

而在這不到150秒的短暫期間,駕駛艙內多達8次的失速警告,駕駛員所面對這秒秒流失的瞬間,除了「判斷引擎問題、決定解決處理、聯絡呼叫塔台」,尚且還有最關鍵的,那就是「面對機窗外正在逼臨眼前,一整片台北市的高樓大廈」!
.
對照著如今種種對於空難的初步判斷,均似乎指向「駕駛員緊張、關閉錯誤引擎、釀成空難」的依據及說詞;特別是這些說詞,彷彿都在暗示著「空難可以避免」!當中充滿了各種粗率與暗示性的推論,彷彿「復興空難是駕駛員的責任」,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這也是為何網路上有眾多意見指出,「將一切責任推給死者」並不高尚!

而從飛機引擎到駕駛艙儀表板,機電的「運轉」與「顯示」之間,真的全然百分百正常?究竟還有多少其它造成空難的「機件故障變數」?特別是這起復興空難的最終歸因,究竟是那「不應該故障熄火的2號引擎」,還是「不該被關閉的1號引擎」?

而飛機真的靠一邊引擎,就能順利飛航或降落?究竟有多少機師有能力或者親自證明,「起飛過程於低空階段,一旦單邊引擎故障失速,僅靠另一引擎,真的能平安降落」?為何當飛機所有機件問題以及復興航空公司維修紀錄的所有調查,還沒被真正釐清之前,飛安會何以如此草率任令「憑經驗、憑程序」的說詞,去暗示駕駛員可能要負擔飛機失事的主要責任?

機艙內的三位駕駛員已經罹難,無法為自己進行辯說。而空難失事的調查判斷,如今也進入涉及保衛航空公司利益與調查專業的一場角力戰,若要將所有責任「全推給駕駛員」,簡直太容易了!因此媒體與大眾,當然應該更站在罹難駕駛員的權益位置,代他們提出更多沈默之聲與充分質疑。

特別是如今有更多松山南港一帶的大樓監視畫面,具體拍攝到飛機失速並且低於台北市的樓廈高度,畫面無比驚險。復興空難的這架班機,確實有一萬個可能,可以撞向任何一座大樓、高架橋或街道,但最終「更大的悲劇並沒有發生」!

相較於如今各種飛機失事原因的事後諸葛,因為「廖建宗、劉自忠三位駕駛的努力」才使得空難飛機沒有撞擊墜落造成任何額外傷亡,是真正最終且發生在你我眼前的唯一事實!

飛安會的發言不夠專業嚴謹,值得批評。至於那些全然不知對此感激、以懷疑論沾沾自喜,甚且說著駕駛員各種風涼話的諸多「傲慢者」,實在是台灣社會一群真正醜陋、無知且讓人由衷作噁心的人們!

更多王尚智文章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