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搞柔性「兵諫」?](http://www.peoplenews.tw/upload/news/771326f5-ff02-4f9c-9b53-853b3ba7bd1e.jpg)
明年起,國防部為因應中國軍力大増及台灣全面募兵政策,而研擬新「以守為攻」的新戰略,將分五年執行組織及兵力結構及武器配置的調整計畫「勇固案」。一般而言,計畫研議尚稱平順,唯獨兩個兵種反彈特大,甚至由退伍老兵上街「遊行示威」以及嗆聲放話。馬政府又如以往一樣,再當「軟腳蝦」,不敢如原計畫調整,而是由馬英九出面「安撫」,調整計畫大打折扣,馬英九的三軍統帥當假的!
1949年蔣介石集團自中國撤退到台灣,為安撫人心,於是喊出「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自此,「反攻大陸」成為台灣軍民生活目標的重心,其實沒幾年老蔣已自知反攻無望,但對人民仍是繼續矇騙下去,以維持其專制政權不墜。直至1980年蔣經國在國民黨12全代會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取代,所謂「反攻大陸」之口號戛然而止,加上中台雙方軍事投資消長及國際局勢變化,軍事上也開始攻守易勢,奉行幾十年的「大陸軍主義」自然而然得面對調整。從最高峰號稱「百萬大軍」(其實最高峰時期,頂多為四、五十萬人)。然歷經「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等調整簡併,至年底精粹案執行完畢後,三軍兵力約降為21萬5千人。明年起將接續推動為期五年的「勇固案」,未來兵力調整目標為17萬至19萬人左右。
就在研訂「勇固案」過程中,有司主管單位於全面檢討中,對於主要任務為兩棲登陸作戰的海軍陸戰隊的存廢或縮裁,有各種不同意見。同樣對於以維䕶軍紀為首要任務的憲兵,亦列入同樣考量。誰知八字還沒一撇,陸戰隊和憲兵族群就開始反彈,「軟硬兼施」對馬英九及國防部做出「反應」,包括由該兵種一小撮退役官兵上街頭「遊行」嗆聲,連普通退伍軍人那招「投廢票」的招術都用出來。現役憲兵部隊也有裸露上身大跳戰士舞取悅統帥的,有夠肉麻。兼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因此就一口答應憲兵不裁減,海軍陸戰隊兵種保留,還命國防部在以後年度共編數十億元,給海軍陸戰隊汰換「兩棲突擊車」五輛。只是不知道這批幾十億價值的兩棲突擊車要突擊中國那個地方?不過,據說並不突擊,而是要「轉用」來天然災害救災之用。果如是,一年花數十億養海軍陸戰隊兩個旅,居然是為救災做準備,未免太荒謬了,不如改名為「救災特戰隊」。而未來的戰爭也不是在灘頭用刺刀決勝負吧!
憲兵方面也不遑多讓,憲兵設置目的在於維䕶軍紀,而不在於戰鬪。全世界各國的軍隊,大概沒有一個國家會像台灣設置「憲兵司令部」,高峰時編制數萬人。其實,在蔣介石時代,就把憲兵當為專制者的「近衛軍」或「御林軍」,像伊拉克的海珊就有數萬近衛軍,還是不堪一擊。台灣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中,從中國派來的憲兵第四團亦是鎮壓屠殺要角之一。
為憲兵存留不裁減「緩頰」的國防官員謂:憲兵負有護衛中樞、執行正副總統安全勤務等重要任務,所以保持憲兵二〇二指揮部及警衛大隊是有必要的。錯了!䕶衛中樞和國家正副元首,都不是憲兵設置的目的。台灣軍隊是仿美國編制的,諸君何曾看過美國華盛頓首都,有設憲兵司令部?其維護元首安全,是祕勤局(非軍人)的任務。縱使台灣用情治及憲兵來替代祕勤局,也不用搞到近萬人吧?一年花數十億元維持憲指部,恐比北韓保䕶領導人金正恩花費更多吧!
平心而論,目前和未來的國防軍事發展樣態,是決勝於百里甚至千里之外。要靠高科技和不對稱作戰來防衛,絶對不是要海軍陸戰隊去兩棲突擊中國沿海那個地方,那是神話和自尋死路。也不是靠非戰鬪兵種的憲兵,頭戴膠盔、穿鮮亮制服和皮鞋,來「衞戌中樞」的。目前的憲兵中將指揮官,其實就像專制朝代京城的「九門提督」一樣,是保護宮廷大內和鎮壓百姓的作用而已,能對外打什麼仗?
故而,我們亟需的是優秀的網軍、大量便宜好用的無人飛行載具、反裝甲飛彈、二、三型自製天弓防空飛彈、犀利有效的雷霆多管火箭、掃雷艦、天箭、萬劍中短程及遠距攻艦攻陸飛彈、反幅射飛彈⋯⋯等。絶對不要當凱子,再花鉅款去購置兩棲突擊艦,和華而不實的昂貴武裝直升機或二代半戰鬪機了。我們雖然有看到國防部大致朝這些正確方向在行進,但也看見了不少「本位主義」或「山頭主義」的發酵干擾,所以有理由稍加揭露,希能有助導正歪風。尤其當中國挾豊厚資本,每年兩位數的軍事經費成長,以及其對外擴張之野心,愈來愈彰顯之時,我們豈能還在原窠臼打轉微調?台灣在國訪組織變革、兵力整建及武器購置戰略上,應有大開大闔的作法,「今日不做,明日就後悔」,國人應做如是觀。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