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民報】蔣理容:阮美姝:「我研究二二八,是為著愛,不是為著恨。」 (1184)

$
0
0
阮美姝:「我研究二二八,是為著愛,不是為著恨。」
阮美姝的日文詩:懷抱著父親的形象在心裡,這麼多年我才能活著到現在。訪問二二八遺族,將他們的恨寫入歷史,化成了愛。(民報資料照、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新年過後,農曆年前,正是春寒料峭而嚴冬未遠的季節。七十年前的此刻(1945年底),台灣人以空前的熱情迎接戰後來台的「祖國」。萬萬沒想到,「接收」變成「劫收」!代表祖國的官員以征服者的姿態肆意的壟斷公職、剝削經濟、濫改幣制造成物價動盪、民不聊生,不到兩年,1947年二二八慘案就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爆發了,台灣人倏忽跌落到從來意料不到的恐怖災難中,而這個苦難,因為「轉型正義」的不健全,至今仍禁錮著台灣人的思維和心靈,致無法以一個正常國家人民之姿屹立於國際。

凡關心台灣二二八歷史的人,都會對「阮美姝」這個名字投以敬佩的眼光,她從1968年起以個人之力暗中查訪二二八原委,足跡遍布日本、美國、中國、紐西蘭、瑞士、新加坡、馬來西亞及中美洲四國,她不斷的演講呼籲,讓全世界的人瞭解台灣的立場、台灣人的尊嚴,期待他們都能正視台灣這段歷史以及二二八始末。她一個人所做的,遠超過一個國家所應該做的,很多國內外的同胞與外國友人都讚嘆她為「台灣奇女子」!

回首六十八年,阮美姝從一位未滿雙十年華的新婚少婦,到成為如今病痛纏身的高齡長者,對父親阮朝日永恆的愛與思慕,也伴隨傷痛一併加深。阮美姝說:「我希望留下這些事實,不是要對下一代孩子套上枷鎖,而是我對父親的愛以及對當時同樣被犧牲的父親朋友們的懷念,還有對其他很多無緣認識的受難者的悼念。」

事件發生後的二十年(1947~1967)間,二二八仍是政府當局最嚴峻和隱密的禁忌,受難者的遺族不但曾在現場遭受極大的身心驚恐,緊接而來的政治恐怖幽靈更是如影隨形,令人無法正常生活。阮美姝轉而潛心投入音樂世界,她赴日本研習,取得講師資格並開始音樂教育工作。表面上看來,藝術是一個溫暖安全的避風港,但她的內心仍潛在著疑惑待解。在先生支持下,留日期間她廣泛的涉獵歷史和政治書籍,博覽中國史、臺灣史、日本史及世界史。

因緣際會,她在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一書中驚見父親的名字,從此,「找尋父親失蹤真相」的心願成為她人生全力以赴的動力。

又一個二十年(1967~1987),她積極的求知、蒐集、尋訪,一點一滴累積的,不只是「資料」而已︰她從觀察時局而建立史觀;從學者的著作剖析人性;更在國外邀約的演講和研究裡面,透視了當權者的殘暴不仁。而在和受難者遺族的訪談中,她感受著情、愛、仇、怨……

深入的挖掘讓許多個人隱私和家族恩怨曝露了出來,但阮美姝所發表的,遠比她蒐集到的要少了許多,那是她悲天憫人的胸懷和人文素養所使然,不願因恣意的發表而傷到別人。

1987年解嚴時,二二八已過去四十個年頭了,所知道的、接觸過的、採訪過的遺族死的死、老的老了,幸而有阮美姝這幾十年來鍥而不捨的追蹤、記錄和攝、錄影,還原了歷史!她為了尋找父親失蹤的真相,反而找到了別人的父親、別人的丈夫、別人的兄弟,甚至於揭開塵封的二二八血淚歷史,足以讓打算竄改歷史的政治黑手無處遁形。

但即使二二八真相已呼之欲出,政府的回應還是屢屢讓人失望,官方的作法總是急於為加害者脫罪和美化,紀念會也流於形式,轉型正義為德不卒!一般群眾對二二八的觀感仍是一團迷霧,任憑一代又一代的淡忘了、遺忘了……

年屆八十八歲的阮美姝一生從事美學教育與著作,最新的一本《美的極致》,全書洋溢著父女倆人的心靈對話,女兒對父親的孺慕和父親對女兒的疼惜,令人讀來不忍釋手。在追尋歷史的漫漫長路中常遭遇到恐懼、傷痛,與無數個暗夜哭泣,

終究,支撐她依然勇敢、美麗、堅強走過的,是永恆的父女情緣,以及遺傳自父親血液中的人文素養,和時代使命感。

她說:「我的一生早已問心無愧,我的生命一如爸爸媽媽為我取的名字:『美姝』----『愛』與『美』的極致。」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