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Yahoo】社企流:企業想加入改善世界的行列,就不能違反他們的商業原則 (851)

$
0
0

編譯:任亮欣

商業和貧窮過去一直被區隔開來,普遍認為若將兩者放在一塊,只會讓任一方的情況變得更糟。因此一直到1990年代末,都僅有援助組織和非政府組織(NGO)在試圖消弭貧窮,企業的投入僅限於捐款。

儘管如此,現今大企業代表卻頻頻發表出乎意料的聲明,像是可口可樂的東非與中非地區公共事務總監Norah Odwesso說:「我們有追求商業的野心,但同時也希望能為所經營的經濟體系帶來正面的改變。」百事可樂執行長Indra Nooyi也說,他渴望探索在經濟上可行且對發展有益的創新商業模式。

自從CK Prahalad及Stuart Hart在2002年於《金字塔底層的財富》文中提出,年收入少於1,500美元的四十億人口代表著5萬億美元的全球市場,不僅是企業巨幅成長的機會,且企業更能在推出產品的同時減緩貧困問題之後,「利潤」這個詞就逐漸不再為人所詬病。

以社會創新顧問公司Hystra和石油公司Total的合作為例,他們協力解決非洲的能源取得問題,選擇以乾淨且高效率的太陽能燈具,替代每年導致數十萬人死亡的傳統煤油燈。Hystra創辦人Olivier Kayser和他的團隊發現,即使傳統煤油燈昂貴又危險,但只是因為修復簡單,當地家庭就不願意購買陌生的新產品。

Total的品牌和經銷網路正好是解決這些問題最理想的媒介,運用擁有5,000個加油站的網絡之便,提供若有瑕疵問題可至加油站退貨的保證,使Total成為該地區最大的太陽能燈具經銷商。Kayser認為這是任何援助組織都難以達到的成效。

民眾排隊買價格高又危險的煤油燈民眾排隊買價格高又危險的煤油燈


除了品牌與經銷網絡,另一個關鍵成功因素為,Total是以商業為出發點,因此燈具皆按市值販售,而非以便宜的價格出售。Kayser表示:「若產品賣得太便宜,就會變成『傾銷』,如此便會阻礙競爭廠商的加入。像Total這類大企業的責任,並不是要利用商業力量和雄厚的資金讓自己在媒體上擁有良好形象,反之,如果他們賣得太便宜而無法賺錢,又阻止了競爭者加入市場,那這個產業將無法存續,最終受害的還是金字塔底層的消費者。」

這類朝向金字塔底層市場發展的組織如今比比皆是。2013年,微量營養素和維生素製造研發的全球領導企業帝斯曼公司(Royal DSM),與雅加達的社會企業KeBAL攜手,在貧民窟的餐車攤販提供營養豐富與經濟實惠的餐點,並計畫在2015年之前,建造10間KeBAL中央廚房以供應每日10,000份餐點,以及提供20,000戶家庭營養教育的課程。

印度和馬來西亞境內最大的紙廠Ballarpur Industries Limited (BILT),過去從大型種植園採購紙漿材,2006年起為促進區域發展而轉向小農戶採買,不僅為BILT節省了每噸6.7美元的運輸成本,更助5,000戶農民家庭脫貧。

然而就算個案層出不窮,仍有許多人擔心企業能否面對金字塔底層的市場,因為並非所有企業皆能銷售像太陽能燈具或營養補給品這類有用的商品。就像印度塔塔汽車公司曾推出全球首台只要2,000美元的汽車,但連最基本的聯合國安全標準都無法達到而宣告失敗。此外,鎖定貧窮市場的行為也容易被冠上殖民主義標籤而受到指責。

其實在網路的時代,不負責任的商業行為將難以遁形,企業的動機常會受到質疑和檢視。然而,倘若企業社會責任(CSR)不斷被貼上漂白的標籤,卻可能將企業推回他們最熟悉又安全的領域—只管賺錢。
無論如何,世界上只有營利和非營利這種簡單的二分法是行不通的。Kayser也說:「如果期待企業不只是依法行事,而是真正有所貢獻,那麼就必須要有利可圖,否則企業將無法對股東交代。」


資料與圖片來源:
Can business succeed in eliminating poverty where NGOs have failed
http://www.theguardian.com/sustainable-business/business-poverty-uneasy-transformative-relationship-coke-total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