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ething new,something good](http://www.peoplenews.tw/upload/news/2f7fad3e-2fd3-4be3-9fb7-e5d30b74626c.png)
政治人物拋出新政策之前,最好有把握,讓人民覺得something new,something good。
欲參選台北市長的柯文哲醫師,近來所謂《柯P新政》一條一條推出,筆者本來抱著隔岸觀戰的心態(因為我的選票只能投林佳龍或胡志強),直到《柯P新政》第十五條《解救血汗計程車》出爐,我再也按捺不住。
看了官網,搜尋了相關新聞,我發現針對這個政策的主要發言者就是政策總監張景森先生(另有一位張勝雄教授有零星發言),所以上週民報專欄我力道很輕的點了這個政策的部分缺失,文末,我沉不住氣,忍不住罵了一句「請問柯醫師,你不去請教對計程車產業有深入觀察的程式設計師(鄭伊廷),去請教那些化石幹嘛?」
我先對使用化石一詞跟張總監以及讀者道歉,雖然這政策本屬可受公評之事,畢竟我使用了化石一詞,造成他莫大不快。
道歉完,回歸正題。
我想大家應該有共識,正式市長辯論前,柯文哲醫師都還有機會調整自己的步伐跟政策,不畫地自限以為《柯P新政》上網後就此定調。
張總監很介意我的批評是不是來自臆測,當然不是。前文及本文皆引述柯辦網頁以及眾媒體(本文將附上媒體來源、記者大名),當然,還有張總監的當事人說法。
蘋果記者張博亭曾報導:「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教授張勝雄表示,柯文哲的政策很創新,就乘客來說,可以迅速知道搭車點,提高方便性,乘客也會陸續改變隨手招車習慣,也會減少計程車臨停,造成機車騎士騎車的風險。」
張勝雄教授說要減少計程車臨停,以降低交通意外,這我很贊同,要改變乘客的隨手招車習慣,這我也認同,只不過我們對解決方案的看法不同,我傾向繼續優化app叫車+電話叫車,張教授傾向設置搭車點(計程車候車位的概念)。張教授稱該政策很創新,我則持保留態度。
我就先談張總監(簡稱張)口中的五千個計程車候車位。
《柯P新政》官網上寫著:「柯文哲主張,以改變載客方式、擴大定點候客和叫車後派遣的模式,在全台北市普設5000個計程車候客停車位,讓計程車司機在固定的地點停車、等候乘客或等候派遣,如此減少空車巡迴攬客,也等於減少燃料費、交通阻塞、空氣汙染,更可以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的機率。」
本政策立意良好,我的質疑點則是五千個計程車候車位何在?前文我請張攤開google map告訴我,其實我是提醒他可以用姚文智那一則《3D市政藍圖》廣告的呈現方式來評估這個政策究竟可執行否,可惜,他聽不懂。我的意思是請張用google map模擬一下任何一個台北市的路口,如果某幾個路邊停車位變成計程車候車位(這個點子出自張),該路口的交通會因此惡化還是改善?
所謂的五千個計程車候車位,張前後至少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這5000個計程車候客停車位絕大部分都是新設,並不會減少目前台北市的停車位數量」(NOWNEWS王鼎鈞、中央社黃麗雲皆如此報導)。
這種說法,我的理解是:既然是「新設」,所以五千個計程車候客停車位和既有的台北市停車位「無涉」。
第二種說法是:張上週回應我的文章《化石之回應》內文提及:「現在就可以告訴他(指的是我楊某),既然只是等候派遣,任何一個台北市你看到的車位或空地都可以,台北市單路邊停車位就有5萬個。」
這種說法,我的理解是:那五萬個車位,他會挑出十分之一,變成計程車候客停車位。這不就跟第一種說法牴觸?
先不論前兩點自打嘴巴,台北市路邊停車位一般轎車生吃都不夠,你想要規劃給計程車「等候派遣」?
提及第三種說法前,先釐清一段張的誤讀,上週我文章中提及:「台灣的小七,剛好就是五千家,其他超商加起來也大約是五千家」。張筆下變成:「楊先生自己的文章裡都說,大台北有5000個超商」。我寫台灣,張讀成大台北,這是張的誤讀。
張第三種說法出現在回應我的文章中,就是緊接在誤讀之後,他說:「大台北有5000個超商,很多人已經在這些地方候車,那麼,在那些地方畫計程車候車位也沒什麼不可以。」
這種說法,我的理解是:這五千個計程車候車位就就畫在五千家超商門口。
由張先生第三種說法,我不禁再度質疑他有沒有在超商叫過計程車。
我們現在可以很方便在各超商叫計程車(老人家不會操作電腦,也可以開口跟店員拜託代勞)。叫完車,車三分鐘後(或六分鐘、九分鐘,超商電腦都會顯示)開到超商門口,人上車,計程車馬上開走,車子根本沒花什麼時間停留在超商門口;再來,超商門口常有物流車、宅急便以及顧客來來去去,哪有空間讓你規劃畫計程車候車位,怎麼會那麼任性地說:「在那些地方畫計程車候車位也沒什麼不可以」,這種口吻,不就是當年李明依唱紅的歌:「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一種政策,同一個政策總監已有三種說法前後矛盾,將來如何在市政辯論賽時說服電視機前的選民?
選民要的政策很簡單,就是聽來something new,something good!請自行評估,貴團隊目前端出來的計程車政策,是不是almost nothing new and something wrong?
有人說他確實嗅到了something new,原來他看到柯辦官網提及一個「計程車通譯服務中心」,這個中心的編制是「派有英文、日文、韓文等主要語言的通譯人才」,功能是:「計程車司機遇到國外乘客的語言溝通問題便可撥打專線電話,由通譯人員進行線上雙向的翻譯服務」。
這段政策怎麼來的呢?根據記者邱明玉報導:「有計程車司機向他(柯)抱怨公司要求上日文班,司機覺得年紀這麼大了怎麼學,因此柯認為,不如提供一個電話號碼,撥過去通譯服務中心就能三方溝通。」
很可惜,柯沒有問到對的人,他明明有能力募集到更完整的資訊,如果他事先有徵詢過有領隊、導遊背景的人或是部分運匠,就會告訴他,交通部觀光局早就有這樣的設計,柯醫師口中想要提供給大家的那個號碼,其實已經存在,就是:0800-011-765,標榜的服務就是「24小時中英日韓語服務」,而且已經運行多年。
除了隸屬交通部的觀光局之外,台北市交通局自己也在推觀光計程車,臺北市汽車駕駛訓練中心自90年4月26日及91年8月8日起,開辦「計程車駕駛人英語會話班」及「計程車駕駛人英語檢定」(也有日語檢定)。光統計到97年12月底就有1171人通過英語檢定,外國友人可以用英文直接透過電話(0800055850智慧型計程車叫車轉接系統)叫車。
如果以上兩段都是你我的「已知」,你要端出政策,應該是從這些「已知」出發。譬如台北市政府製作APP,讓抵達台北市的外國旅客很容易搜尋到這個APP,讓外國旅客直接點選需要英語計程車司機或是日語計程車司機,然後地圖上最近的合格外語司機就可以前往載客,這樣才讓人有一點something new的感覺。
張總監要慶幸的是,連陣營對計程車政策也涉獵不深,才無法在第一時間撂倒《柯P新政》第十五條(抑或是連營有高手,故意悶聲不吭,等市長電視辯論前再教會連勝文,在電視機上一舉羞辱柯醫師)。
誠如柯文哲8月29號所說,「除了市府團隊的行政權、議會的立法權外,未來應建立屬於公民的「公民權」;將透過公民顧問團的運作與監督,促成一個市民與市民、市民與市府的交流平台,讓公民團體參與公共政策討論。」
我身為一個公民,不就藉著一紙投書(或說專欄)參與公共政策嗎?
身為政策總監,是不是可以寬心的接受公民意見,而非先把我魔女狩一番,還貶低我過去兩百二十場演講的品質,我演講的品質如何?柯文哲醫師同校同系的學弟前後聽了三次,也寫了聽後感,足以證明總監貶低我演講是不智的作為。
知名財經部落客綠角聽後感:
http://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7.html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