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宥勳/作家、《秘密讀者》編輯委員《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近日上映,這部改編自爽文國中王政忠老師同名著作的電影頗受好評,特別是第一線的教育界人士更是深有所感。整部電影的敘事節奏明快,伏筆的安排頗具巧思,關鍵場景的情感也有很強的發揮,雖然情節結構在921大地震後略有小疵,不過整體瑕不掩瑜,是不會讓觀眾花冤枉錢的好電影。電影中最重要的轉折,就是921大地震後,主角王老師回到學校,聽到學生泣訴的一句:「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從此啟動了對學生的強烈情感,從一個只關心自己考績的人,真正蛻變成有教育愛的成熟教師。這樣的情節十分感人,也是此作能引起第一線老師們強烈共鳴的原因。雖然老師們會盡量保持專業,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但不可避免的是,在教學生涯中總是會遇到相性特別契合的班級,甚至是特別契合的某幾名學生。那句催淚的台詞一出,老師們大概都會立刻浮起某一年的某幾個名字吧。那是作為人師最可貴的高峰經驗,最快樂的其實並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是你付出的愛有一群學生放在心上,你們之間繫有強韌的羈絆。即便學生已經畢業,各有人生,仍然念念不忘,時有迴響。這當然是極為可貴的。我無意否定《老師,你會不會回來》所陳述的、老師們所共有的這種經驗。但越到電影後半,我越有一種不安隱隱升起——如果羈絆這麼強烈,結局要怎麼處理離別?這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個大問題,學生終究在3年後要畢業的,我們只能陪他一段,當情感溢出了作為一種「職業」的低標、甚至是「志業」的高標以上,師生該如何處理隨離別而伴生的失落?為不影響觀影興致,我們暫且不多談電影如何處理結局。純以現實面來說,老師們幾乎都面對過這個問題,對心地柔軟又缺乏經驗的新手老師來說,這更是一大難關。值得注意的是,教師也是一個具有「助人工作」性質的身分,就像諮商師或社工師一樣。但諮商師和社工師的養成過程中,會非常強調自己和個案之間的分際,避免個案的過度依賴和自身的過度投入,也有一套如何「結束關係」的思路。與之相較,中小學老師必須跟一個班級長期相處(通常以學年為單位),除了教學以外,也負擔了第一線的輔導任務,所投資的情感既深且重。但在師培的養成過程裡,卻很少著墨於此,一般的「班級經營」訓練也往往是從上對下的管理角度出發,而沒有考慮到師生之間作為人的情感聯繫,並不一定是師強生弱。諮商師與社工師即便有了那樣的專業訓練,都不見得能夠免於情感上的過度涉入與受傷,更何況是毫無心理準備的老師們?此處訓練的匱乏,使得老師們只好自行吸收傷害,甚至「讓自己的心變硬」、「不要放太多感情」。而那些最熱情、最具有教育愛的,會被「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召喚的老師,也往往都是心裡帶著傷的一群人。在缺乏專業支持的狀況下,老師們的難題並不只是回不回來、不只是抱持著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愛,更艱難、也更需要體制去關注的議題或許是:「老師,你會不會離別?」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