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yimg.com/bt/api/res/1.2/uNUDZoFiyYxDM5CydN0fAw--/YXBwaWQ9eW5ld3M7aD04MDt3PTYzMA--/http://media.zenfs.com/155/2011/05/04/society_102508.jpg)
台灣首都台北,正在進行一場注定寫進歷史的破天荒政治實驗。
實驗之ㄧ,是選舉的實驗,結果將在11月29日揭曉。選民是否會在柯文哲打著無黨籍參選「超越藍綠」的旋風裡,逆轉長期穩固的藍綠板塊,讓既無政黨分裂、也沒派系僭位,固守首都的國民黨苦嚐敗績、慘遭教訓。尤其隨著選戰倒數,連陣營使出渾身解數召喚藍軍,整體氣氛逐步緊繃拉高,這項實驗結果更受矚目。
若答案如眾多民調呈現,意味著北市選民投票行為出現極大變化。這一組變化數字,包括選民投票率、候選人得票數和得票率,以及選民投票之政黨、年齡、性別、行政區分析,重要性將直追1994年三足鼎立藍營分裂導致阿扁得利的市長選舉;更將成為未來包括2016總統大選與其他都會型縣市長選舉時,佈局操盤作戰的重要參考。
但單一北市是否足以回推、論斷台灣選舉的藍綠板塊就此破壞鬆動?一,涉及選舉層次市政與國政有所不同;二,涉及各縣市選情選民狀況不同,南部綠色板塊依舊堅不可摧;三,中央執政績效與候選人條件特質同時產生影響,輕重難分;四,世代與藍綠兩大變數,是年輕選民的熱情還是藍營選民的冷漠發揮逆轉效果,有待選後進一步分析;也因此,藍綠板塊議題,究竟是「因」--選民厭倦藍綠、中間超越策略奏效?亦或是「果」--人事時地、多方因素激盪交錯而一次迸發所致?當下次烽煙再起、藍綠是否仍將重新歸隊?這場投票行為的實驗結果,很難直觀,殊堪玩味。
實驗之二,是市政的實驗,這段漫長路程,將起於12月25日交接那天、直到2018年底方至盡頭。不論柯連誰當選,都是政治素人的執政大考驗,也是台北市民集體參與的政治大實驗。而目前民調支持度領先,標舉開放政府、公民參與理念的柯文哲若當選,實驗色彩相對更濃。
11月7日的連柯辯論,是極冷失焦的北市選情終於稍見候選人輪廓與施政風格的轉捩點。撇開失敗的公民提問,候選人在兩個小時各有闡述、相互攻防的表現中,柯文哲強打理念願景、訴求改變與價值,風格坦率犀利;連勝文側重施政藍圖、強調執行力、風格務實穩重。
若拿愛情與麵包這個人生選擇做比喻,柯文哲有點像愛情、連勝文比較像麵包;若拿政治術語來比擬,柯文哲強調破、連勝文重視立。放進政治現實裡來看,比起歷屆參選台北市長的政壇菁英,兩人的政治資歷都很素,吊詭的是,單就兩人相比,年輕的連勝文或因出身政治世家或因選票考量,展現的政治風格相對傳統保守起來;人生資歷較長的柯文哲,反倒經常跳脫政治常軌,充滿顛覆創新的想像空間,當然,也包含隨之而來的不可預測性。
回到最近先後訪問兩人的經驗。連勝文對於台北市政有許多熱情與想法,訪談時盡可能想要多談青年政策如何、銀髮照顧怎樣、產業如何發展、都更怎麼進行,腦袋裡像是默記了各項標題與細節的條條政見;縱使空檔閒聊,他還繼續說到競選以來多數訪問都沒讓他暢談施政藍圖,盡繞在一堆花絮口水打轉,頗有有志難伸的慨歎。
柯文哲很隨性,談政見也好、談理念也可,他說自己最想做的就是改變台灣的政治文化,所以最想聊的就是價值。但價值得透過政策來實踐,問他怎麼落實頗具實驗性的重要政見公民參與,擔不擔心碰到與現存府會機制衝突不相容的狀況,打算如何解決,柯文哲沒給出很具說服力的答案,倒是堅定地再三強調,「只要信念對了,Just do it!」「台灣人就是失去了該有的冒險犯難海洋精神」。訪談結束,他像是要說明自己絕非只有抽象理念而已,跟我補充說道,他在全國有一堆最聰明難纏腦袋的台大醫院待了十幾年,如今又在各路人馬雜沓、龍蛇雜處,比外界想像來得複雜的柯辦運作了好一段時間,「你以為搞定這些很簡單嗎?外科醫師其實是很務實的;」「我就是以最強的信念、做最少程度的妥協,一路走到現在…」神情語調裡,充滿難以言喻的自信和張力。
不同場域的表現相互對照,連柯的政治輪廓更加清晰,兩人的行事風格也更顯對比強烈。或許更好抉擇,也或許更難決定。
ㄧ個像是帶著草圖上路的白日冒險王,憑著信念意志與個人魅力,號召眾人乘風破浪,航向未知、開創未來。ㄧ個像在被劃定好跑道上的接棒者,按部就班地設定目標、擬定計畫,準備捲起袖子在穩定中求取一番局面。
這個實驗非關藍綠,關乎每個選民的相對位置、相對感受、相對願意承擔的風險。滿意現狀或不喜變動的,可能不愛未知與冒險;對現況不滿的,或許就像美國期中選舉的「反現任現象」,愈是傳統熟悉的愈是不要,就是要變。
不管市民最終投票給誰,投票結果出爐,除了呈現台北選民標示出的多數處境與期待,足供政治人物參考;也記得,實驗將啟動,要繫好安全帶。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