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15日舉辦第41屆金鼎獎頒獎典禮,由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擔任主持人,郝廣才在典禮上批評許多台灣人周末坐在台北車站大廳,「台灣人是不是越來越像外勞了呢?這是不是一個教養的問題,還是一個服務的問題?」引發社會大眾的批評與討論。
金鼎獎是文化部主辦的一個國家級獎項,自1976年由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創設,頒給在出版領域有卓越表現之出版事業及從業人員。現在金鼎獎包含圖書、雜誌、數位出版三大類,共21獎項,以及由三大類評審共同選出之特別貢獻獎。
這次金鼎獎的主持人郝廣才是格林文化發行人同時也是知名繪本作家,郝一開始其實是特別點名要講給台下的行政院長林全聽,「人如果害怕還會勇敢,就是真勇敢;人如果沒有讀書是傻瓜,那就是真傻瓜了。」接著談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我不知道台灣將來會不會變成世界軌道最密集的國家,我只知道現在不是前瞻或看遠的時候,現在閱讀如果沒做好,如果沒有培養興趣或習慣,那我們全島就會變傻瓜,有再多的軌道,你把傻瓜運來運去,要運去哪裡啊?」林全聽完這段串場發言後,就微笑離場,並未多做表示。
不過,郝廣才馬上話鋒一轉說道:「我最近在台北車站,前兩天送朋友去台北車站坐車。看到大廳裡,禮拜六喔,坐滿了人。我們以前以為這是甚麼?外勞。我認真一看,不是,四分之三是我們台灣人,有老的,有小的,也有年輕的。我們現在台灣人,是不是越來越像外勞了呢?這是不是一個教養的問題,還是一個服務的問題?我看到這個的時候,就覺得以『教養託付』的概念來看,唉呀,我的責任是很深層的。我希望政府也應該看到……」(以下影片可直接從43分40秒開始播放)
而以上這番言論,長期關注移工權益的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四方報》前總編輯的張正在臉書上打了「金鼎獎蒙羞記」,並指出幾點討論:
- 比起公車計程車或者自己開車,捷運火車高鐵等軌道交通工具較平穩、較適宜讀書、也較適合行動不便的老人家或身障人士。
- 讀書通常可以長知識,但並不是說,讀了書就不是傻瓜,不讀書就一定是傻瓜。書讀太多或者書沒讀通,一樣可以是傻瓜。
- 傻瓜也沒什麼不好,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比較不好。
- 坐在地上與有沒有修養的關係不大,與膝蓋好不好關係比較大。
- 台灣人像東南亞人或移工沒什麼不好,像歐美人也沒什麼好。
天下獨立評論總編輯廖雲章也表示,「一定有人搞錯了,其實這些坐在地板上的移工,不止是你眼中的那個樣子,他們是移工,也是作家,有人是暢銷作家,還有人得了文學獎,就跟你一樣愛閱讀、愛寫作......」
「台灣國護照貼紙」設計者陳致豪則認為,「這位有讀書的人,難道沒發現自己的問題是把外勞當成貶抑詞,來說明他認為的『沒教養』嗎?坐地上這個姿態,有沒有教養是可以討論的,但不該的是用一種階級的傲慢,去貶抑一群從異鄉來台灣謀生,輸出勞力來維持你經濟的虛華,讓你可以悠閒讀書當個『文化人』的外國朋友......」
文化評論家陳樂融也指出,「台灣人永遠就只能是台灣人,因為光『台灣人』是個什麼樣子,人類學家都可以在每個年代找出不同答案。跟你看不起的國族或階級相比並沒有多大意義,恐懼無法使我們更高尚或優越......」
對於引發這些爭議, 郝廣才一直到17日才回應,他表示,車站大廳如果有人需要坐,就要有椅子,台北車站應該提供座位給大家,但沒有座位不代表能坐在地上,這是教養和素養的問題;他舉例,如果今天廁所不夠,排隊排很久,也不能在車站大廳大小便。他強調,坐在地上不是東南亞的習俗,他們坐在那裡,是因為台灣人沒有給他們服務。
郝廣才最後還強調,現在會把這個事情導到誤會的人,都是頭腦不清楚的、不讀書的真傻瓜。
蘋果報導,台鐵局長鹿潔身表示,台北車站本來就有設椅子,在兩側迴廊廊道處,對於郝先生個人的發言,台鐵不予回應。
台鐵官員則表示,台北車站黑白棋大廳設計為多功能展演廳,是有償活動場地出租,用來辦活動或表演等,是有特定用途的,因此無法設置椅子,椅子則設置在黑白棋大廳旁柱子和東西迴廊處,目前約有48張椅子。
金鼎獎的原意,應是鼓勵好的出版人,也鼓勵大眾的閱讀、獲得更多知識,行政院長林全致詞時,表示培養民眾閱讀習慣是政府責任,卻也坦承自己「閱讀時間很少,不是一個好的閱讀者。」
郝廣才在開場時,也比較了台灣閱讀力和上網力的世界排名落差。台灣閱讀量排名世界第29名,上網率卻是全世界排名第一,他用「如果閱讀率和上網率的排名能顛倒,世界是否會好一點?」點出台灣人對於閱讀、獲得知識似乎有更多可能性。
台大社會系教授李明璁曾在2016年的《身體社會學》最後一堂課跟學生談到,「這門課想說的只有一件事:知識不是武器。知識不是讓你去說,我比你懂更多一點,我比你更瞭解這個世界,更徹底、更正確。不是這樣的。」
「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換一種生活方式。為了自由。當我們知道我們受什麼影響、因什麼被影響,我們就有選擇,可以去做不一樣的事。所以我們應該時時生活在自己的知識裡,按自己所學去生活,才算真正把所學的聽進去,才算真正讓知識,進到自己的身體。並用那樣的身體去生活。」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