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民報】賴怡忠:太陽花對東亞政治的蝴蝶效應還在發酵 (2191)

$
0
0
太陽花對東亞政治的蝴蝶效應還在發酵
今年的歐習共同記者會,歐巴馬對兩岸的互動交流附加了「尊嚴與尊重」的但書時,顯示對過去無條件支持對話交流的態度進行微調,相信與年初太陽花運動的發展有關。(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自從410太陽花運動停止「佔院」撤出議場後,不少評論家認為太陽花只是曇花一現,對台灣未來影響只起了小波瀾。他們提到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只比原先預計的四月延遲兩個月,也提到馬政府沒有在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有所妥協,甚至明知監督條例還沒通過,馬政府就逕自與中國展開貨品貿易談判。更因馬政府持續對太陽花運動參與者進行司法追訴,日前還對國外媒體指稱台獨是票房毒藥,這些都被當成太陽花運動沒發揮作用的證據。但日前歐習公開記者會的一番談話,卻告訴我們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象。

歐習會此次沒有共同聲明,而是以共同記者會為之,與2009、2011的美中峰會方式不同,顯示美中彼此互信依舊不足,所以才會用低於共同聲明,但是高於個別發新聞稿的共同記者會方式處理。我們雖不知歐習的閉門會議內容,但由於共同記者會具有對外態度的宣示意義,往往可由其中使用的政策語句發現重要端倪。對台灣來說,對其逐字解讀的「訓詁」,再加上對過去類似聲明與記者會使用語句的「考證」,成為解讀美中台關係的必要工作-一種十分煩瑣、感覺有點荒謬,但又十分必要的工作。

歐習會共同記者會的涉台部份,在鼓勵兩岸建立聯繫、降低衝突與促進穩定的相關發言上,歐巴馬對這些作為附加了(須)基於「尊嚴(dignity)與尊重(respect)」為條件,同時更將這種方式所達到的台海穩定,視為不僅是符合兩岸、同時還包括這個區域,以及美國本身的利益。

在2009年與2011年的美中峰會聲明,美國也都提到華府鼓勵兩岸進行有關經濟、政治及其他領域的對話互動,但認為這個互動對話本身就是好事。因此當今年的歐習共同記者會,歐巴馬對兩岸的互動交流附加了「尊嚴與尊重」的但書時,顯示對過去無條件支持對話交流的態度進行微調。會出現這個改變,相信與年初太陽花運動的發展有關。由於太陽花運動領袖不少人在七到九月密集出國,有機會與美、日、歐等國的政要會面交流,我事後所聽到的回饋訊息,是這些溝通對外國政要的對台印象產生不小影響,更由於這些發言是來自本身無特定社會位置的學生,所以其公共性被賦予更顯著的比例,

太陽花的衝擊除了台美關係外,更因為香港佔中運動的持續,讓太陽花在外國人眼中不再僅是個台灣的運動。對太陽花最熱烈的聲援者來自香港,而香港佔中更有不少太陽花同志在現場或在海外的聲援。港台政治運動出現緊密聯繫,這是歷史上從未看過的發展。

美、歐等國政府雖沒有(基本上是不敢)公開挺佔中抗港府,但其觀察者都發現台灣太陽花與香港佔中運動的相似性與聯結性,由於90年代中後期中國曾出現村鎮選舉,引發外國對中國「透過選舉發展民主化」,有了走類似台灣當年民主化路徑之想像空間,但這個發展在胡錦濤主政後呈現停滯,於習近平的七不講公佈後,這個未來變得更遙遠。可是當香港佔中運動出現後,基於對香港會出現公民政治運動的驚訝,及其對普選的政改衝擊,讓歐美等國開始估計香港佔中有無成為中國走向民主化觸媒的可能性。正是在這個思考下,太陽花以其對佔中的影響,重新讓歐美一批「民主擴大論」的法政與地緣戰略學者,對台灣的價值重新估計。

此外,即便太陽花只是讓王張會延遲兩個月,但卻根本改變了習近平對國民黨的估計,將原本習馬存在的互信不足現象提上檯面,讓習馬矛盾公開化,甚至導致唯一與習近平握手的市長候選人連勝文,在台北市選得欲振乏力。如果不是太陽花打亂了國共一盤棋,試想如果按照原先的發展,在成天擔心會被打為逢中必反的民進黨之監督下,我們會看到今年APEC馬習會無法成局,北京以官媒公開羞辱馬英九,以及馬英九確定馬習會無望後會於雙十講話撐香港佔中等現象嗎?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九合一選舉結束,港府強力清場佔中,但太陽花運動的外溢效應在2015還會持續發酵。2016台灣與香港會有總統、立院與立法會選舉,太陽花與佔中所翻鬆的社會土壤,會使反抗力量透過2016台港選舉在政治集結與社會動員相對容易,同時對台、港政治團體的壓力也會更強力與更多元。國、民兩黨屆時不僅要面對太陽花的公民質疑,其兩岸政策也都要回答香港的佔中問題。台灣2016的政局發展也可能會成為香港2016立法會選舉的討論素材。這個前所未見的「台港共伴效應」,對中國內部政局與東亞情勢,都會有深遠的影響。

一個能讓習近平改弦更張,導致歐巴馬調整對台態度、直接讓馬習會破局,還間接捲起香港政治運動的千層浪,讓歐美等國對中國內部的民主發展重燃微薄的一線希望,如歸因於太陽花帶來的蝴蝶效應,是一點都不誇張的。唱衰與咒罵,而不是正面認識這個運動的潛力,只會葬送台灣奮力一搏的最後機會。掌握資源的大人要負起責任,不要再躲在學生背後了。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