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楊逸飛:現在的教師甄試,就像是叫技師「假裝修車」,然後問他對修車生涯有什麼想法 (2239)

$
0
0
公幼教師)
師資養成中最重要的特質

在教師職涯中累計了一些經驗,也深感自己應有提攜後輩的責任,幾年前我開始擔任了教育實習的輔導老師,投入師資培訓的行列。雖然每一年我帶領實習生的方法都不太一樣,但都不出三點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教育態度的養成、自我成長的反省以及教學技術的扎根。

半年的實習時間很短,所以我不太認為可以在這半年內學會什麼艱深的教學技術,倒是前面兩點,是我認為最重要也是身為教師最根本的特質。教學技術什麼的,進入職場後有熱忱的老師,就會自己想辦法精進。可一旦老師缺乏前面兩點特質,就根本不會有什麼技術可言。

為了讓實習生可以感受到態度與自我反省的重要,我會以身作則,頗析自己教學的信念,時刻反省自己對學生的介入,必要時也批判教育現場的各種良窳,同時和他們進行深入的對談,以此激發他們對現場的熱情。比起單純示範或講述教學的技術,這樣的帶領方法耗去我更多的時間與心力。但我相信,惟有這樣,才能栽培出具有熱忱與教育愛的師資生。

教甄的辛苦

參加過教師甄試的人,一定能深感這堵高大圍牆帶給師資生的壓力有多少。第一關是筆試,通過以後才有資格進入教學演試與口試。光試筆試要唸的書大概就快接近百本,有機會進入教學演示後,就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不斷演練各種可能的教學情境跟應對方法,設計課程結構、教材組織、課室管理等。

至於口試,則需要準備自己的求學過程或者是教學理念,並準備各種在教學上可能面對到的問題。

事實上,初試通過後到複試的這段期間,可以說是考生最煎熬的時段,因為要付出的心血與承受的壓力,不是外人可以輕易感受到。每年幫自己的實習生準備複試時,我自己也會再次經歷這個感受。

無效的甄選制度

然而諷刺的是,真正有教學實力與熱忱的老師,卻不盡然能在這個制度底下脫穎而出,因為教學演試與口試,都僅僅只是在「模擬」的狀況之下表現,也就是說,一切都是可以「被假裝」出來的。

試著想像我們要檢驗一個人有沒有具備修車的能力,考驗的方法,竟然是請他進行「修車演示」,在沒有任何東西的情境之下,「假裝修車」,然後問問他關於修車的生涯與想法。一旦他被錄取了,再問問我們自己,真的敢把車子給他修嗎?然而,教師甄試的制度確實就如上述一般,我們的國家,是透過一個完全虛擬的情境,來判定一個老師的好壞。

要成為一位好老師,絕對不是只有教學技術就足夠,教學熱忱與教育愛,才更是根本。無奈的是,現行教師甄選的制度,只能選出具有教學技術的老師,不,或許該說,是選到能「演出」具有教學技術的人,完全無法選出真正具有熱忱與教育愛的人。

也因此,我在職場多年,看見了很多「很會演的教師」進來之後,其能力、品格與教學專業能力根本無法勝任,完全讓人感到「怎麼這種人也能通過教甄」,這些人對教育現場與行政的品質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老師這個職業,在台灣是一種「請神不易,送神更難」的職場制度,這些無法勝任教育現場的教師,還會繼續在職場內待上超過30年,這正是令我感覺到痛心的事實。

RTRH6TS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運氣運成為教甄最終的關鍵

好吧,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我時常勉勵我的實習生,教甄的制度很荒謬,可是為了孩子,再怎樣辛苦也要通過這荒謬的制度。

以前,我相信有實力的人,只要掌握好考試的技巧,必然也能通過這個制度吧!於是,這幾年我自己也很用心陪伴實習生準備教甄,努力地分析教學演示與口試的相關技巧,可是,教甄的制度當中卻有一項因素,會讓優秀的考生就算用盡全力,最終只能靠運氣來決定:甄選評審的品質。

自己參加過教甄的歷程,也隨著這幾年的經驗,現在,我意識到,甄選評審良莠不齊的品質。

我曾聽聞過,在甄試的時候有評審講電話、聊天、吃冰,甚至有的在考生演示的過程中消失不見。在甄試過程當中,也經歷遇過評審直接了當問了考生的學校,並且大肆批評該校的素質,讓考生當場痛哭,結果出來後,有超過四分之三的錄取人員都是那位評審該校的學生。

這些不當的審查行為,就算考生經歷了,他們其實也投訴無門,因為教育圈很小,小到沒有考生敢冒著被「黑掉」的風險去申訴,況且也沒有正式的申訴管道。為了能取得這份工作,這些在過程當中的不平等,也只能夠自己默默隱忍。

除了這種有損倫理的的脫序行為之外,因為教甄的評選並沒有真正具體的標準,所仰賴的就是評審個人的眼光跟喜好,導致在教學演示的時候,能不能投評審所好,就成了關鍵。

同一套教學演示的技術,在某些縣市可能被視如敝屣,但到了另一個地方卻被視為珍寶,如此的狀況,也讓考生根本不知道該朝那種方向準備。所以,除了要努力成為一位有專業的考生,尚需要有相當程度的演技,於此之外,你還必須具有足夠的運氣,能遇到認真、公正且能看懂教學內涵的評審,才有機會通過這個甄選制度。

我相信這些狀況,對許多的考生來說一定不陌生,年復一年靠運氣的甄選制度,也逐漸將老師的熱忱一層一層地磨掉。我身邊有許多的真正優質的代理老師,不但具有專業能力與熱忱,也是一個極具教育愛的老師,無奈不擅假裝演示與口試,所以考了接近十年才考上。一方面為他們高興,另一方面,則為這個制度感到哀傷,一位老師有多少十年的熱忱可以磨呢?最終,只能靠著拜拜來影響甄選的結果,或者選擇轉行了。

重新反省當前教師甄選制度的適切性

筆者認為,當前教師甄選制度的設計,無法找出真正具有熱情與教育愛的老師,說穿了,其實連最基本「教學專業能力」都篩選不出來。

筆者自己任教於學前階段,看過了許多具有學前教師證,但卻缺少學前實務經驗與熱忱的人進到了學前正式教師的職場,這些人中,有許多不是隔年就轉任別的階段,不然就是無心經營學前教育現場,更甚者也因為教學知能不足衍生出許多問題。這些狀況在現場,都浪費了許多的教育成本。

我並非在批評具有不同階段的教師證的人跨考,畢竟師培過程中取得不同階段教師證,是個人能力的證明,也是合法的程序。我僅是在反省教師甄選制度應該要更為小心謹慎,要篩選出具有與該階段相符能力與熱忱的人進到正式教師職場,才不會浪費了教育成本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國家根本的大計,要有好的教育環境,老師決對是至關重要的人才,對此,筆者呼籲國家應當重視教師甄選制度的過程,透過上游的嚴格控管,才能減少進入職場後不適任教師的產生。

而針對現行的教師甄選制度,筆者提出兩點建議:

一、擬訂具體的甄選標準

國家究竟需要怎樣的教學人才,應提供一套實質的標準並且公開,而評分的向度也該具體化,而非使用模糊用語。一方面讓考生可以有明確的準備方向,另一方面提升甄選的公平性。

二、提升甄選評審的素質

現行教師甄試的評審,多是縣市教育局處自行尋找教授、校長或輔導團成員,可是評審之間並沒有一致性的訓練、標準與規範。導致甄選過程的有許多的不公與脫序行為。不僅該要提升甄選評審的素質,也要有申訴的管道,讓這些「恐龍評審」有機會被揭露,使甄選過程更為公平、公正。

不過,最後筆者還是要強調:徹底重新檢討此種「筆試、教學演示和口試」甄選制度,究竟有沒有辦法真正篩選出具有教學熱忱、教育愛與教學專業能力的「教育人才」進到職場,才是根本提升國家教育品質的方法之一。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