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運動視界:失敗的人找藉口,成功的人找方法:35歲費德勒靠「擊球Timing」再創高峰 (1691)

$
0
0

文:勳(Xun)

2017上半年賽季,若要說哪名選手最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那肯定非剛奪得今年溫布頓男單冠軍的瑞士名將Roger Federer莫屬。Federer在2003年溫布頓贏得生涯首座大滿貫冠軍,今年第八次於溫網稱王,將個人保有史上最多大滿貫男單冠軍紀錄推進到19座,從Federer首奪溫網冠軍算起,至今也長達14年的時間,這對將滿36歲的Federer實屬不易,更讓人佩服Federer的毅力和企圖心。

除了費天王的努力,背後的教練團也是幕後功臣,尤其是曾為Federer手下敗將,現在竟擔任他教練的前克羅埃西亞名將Ivan Ljubicic。

2015年賽季尾聲,Federer與教練,也是他兒時偶像的Stefan Edberg結束合作關係,使得外界都在好奇瑞士天王的新教練人選,而Federer也早有安排,並宣布Ljubicic將會填補Edberg離開後的空缺,成為他的新教練,此消息一出,絕大多數人的想法肯定是「What?」

Ljubicic只年長Federer兩歲,而且兩人生涯巡迴賽交手16次,Federer還以13勝3敗大幅領先,也讓人懷疑Ljubicic有本事提升費天王的狀況嗎?但Federer畢竟還是Federer,相信他比誰都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這麼做肯定有他的用意存在,若從結果來看,Federer和Ljubicic合作期間,已贏得兩座四大賽冠軍,過去Edberg執教,雖幫Federer三度闖進大滿貫決賽,但都在決賽不敵Novak Djokovic。

談Federer和Ljubicic搭配所產生的化學效應前,先回顧Roger Federer職業初期和全盛時期的打法,有哪些差異及特色。若您是Federer的超級鐵粉,就會知道「瑞士特快車」的封號,早在Federer過去是發球上網型的選手就已開始,現在Federer回想也說:「以前的我,一發有80%會發球上網;二發也有60%。」早期的代表作,莫過於在2001溫網爆冷淘汰Pete Sampras,由於Sampras是位極具代表性的發球上網型選手,也讓Federer獲得,「小Sampras」、「Sampras的接班人」等別稱,2003年更將發球上網的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贏得該年溫布頓冠軍。

(Federer於2001溫布頓擊敗Sampras)

不過在那之後,Federer做出驚人之舉,他決定改採底線進攻型的打法,當時所有的專家都不看好,然而這卻成了費天王的轉捩點,他鍛鍊出被前球王John McEnroe評為「史上最佳的正手拍」,還有極具美感,球路變化多端的單手反拍,在搭配早期還是發球上網型的選手,已磨練出的發球和截擊手感,使他在2004年賽季開始到2010年賽季結束,一共囊括15座大滿貫冠軍!正是他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談到此一改變,Federer也有他的見解:

現在的球拍比以前輕,在底線就能擊出強而有力的上旋球,Rafael Nadal就是最好的例子,加上場地彈速越來越慢,頂尖賽事也都採用硬地和紅土球場,想像以前一樣,那麼隨心所欲的上網,已經不太可能,但我不是說發球上網不能用,發球上網依舊是項可帶給對手壓迫並取分的招式,而且我也鼓勵球員要善用發球上網!

2011年,而立之年的Federer,30歲的他體能和力量開始逐漸下滑,雖在2012年溫布頓奪冠,並重返球王寶座,但整體戰績還是和前幾年有段不小的差距,尤其還在2013年陷入大低潮,不僅在溫布頓第二輪就提前出局,還差點無法晉級到該年的年終八強賽,被低氣壓籠罩的「瑞士特快車」,又再度改變配件,試圖再次於網壇的軌道行駛。首先,Federer將原先拍面90平方英吋的球拍,更換成98平方英吋,較大拍面的球拍,Federer曾在2015年終賽預賽擊敗Djokovic透露更換球拍的原因。

換成大拍面的球拍後,可以使我的發球、反拍、切球的旋轉變多,提升球的威力,但相對地球的控制可能沒原先那麼好,這也是剛開始還不習慣的地方。

此外,Federer還在2014年迎來偶像Edberg的助陣,Edberg認為以Federer的年紀,加上力道沒以前強、腳步沒以前快、體能沒以前好,應該盡量多來到網前,而不要跟對手在底線有太多的對抽,但這樣的話,不就是要讓Federer重新改回發球上網的打法?畢竟Edberg過去也是名發球上網型的球王,McEnroe也曾建議這時期的Federer,要重拾過去發球上網的打法,但結果不是,Federer在2015溫網記者會表示:

以前我是發球上網型的選手,後來改採在底線進攻,全盛時期的我,光靠正手拍就可壓制許多對手,但現在情況又不同了,我的年紀越大、力道、腳步、體能都還不如以往,但場地的速度依舊偏慢、球拍科技也不斷進步,所以不太可能每球都發球上網,但或許我可以藉由些許的發球上網,或在底線佈局,製造上網的機會,也不是說我一定非得要上網,而是盡量避免跟對手打持久戰,當然,Edberg確實加強我在上網時的觀念!

然而Federer在Edberg的調教下,雖在2014年溫布頓、2015年溫布頓及美網殺進決賽,但還是敗給擅長接發球,底線防守反擊出色的Djokovic,這三場與Djokovic的決賽,Djokovic不是將Federer強壓底線,就是在Federer上網時打出穿越球,Djokovic在2015年美網決賽,及2016年澳網四強擊敗Federer後,接受Jim Courier訪問時,都有提到他擊敗Federer的策略,且這兩次的回答,答案幾乎完全一模一樣,Djokovic說:「我知道Federer不可能每球都貿然上網,但他會藉發球上網、切球上網、切球吊短的搭配,想辦法製造機會上網,並破壞的我的節奏,將比賽節奏帶快,所以我就是想辦法不讓他有太多機會上網,並慢慢跟他纏鬥!」

2016年,Federer遭遇職業生涯最大的低潮,動了膝蓋手術,許多紀錄也遭中斷,甚至還無緣挑戰唯一欠缺的奧運男單金牌,錯失2016年巴西里約奧運,不過2017年,天王捲土重來,除了有了健康的身體,還有進化後的單手反拍,以及強韌心理素質。2017上半年至今,Federer打出30歲後的代表年,連他本人也不敢置信。被問到除了休養,是否還有在打法上做些調整?費爸只輕描淡寫地回覆:

Ivan (Ljubicic)要求我擊球的時間點要提早,尤其在接對手的發球,更應該要貫徹這樣的擊球策略!

過去只要和Federer交手,相信每位選手都會盡量將球打在Federer反拍的位置,除了避開他強大的正拍,也使他在底線大都只用切球防守,且在來回對抽中,處於被動的狀態,這也是2014年Federer改採較多上網策略的原因,但現在Ljubicic希望他不要害怕在底線和對手纏鬥,反而要在底線積極進攻。

接著用下面這張圖片說明Federer現今擊球的策略。綠色代表球場;白色代表發球線和底線;黃色代表球的位置;球和球間所連結的線,代表球移動的軌跡;紅色代表Federer的擊球時間點。大多數選手大多退在底線後擊球,有的甚至會退得更加後面,像是Rafael Nadal,Nadal之所以退這麼後面的原因,就是要拉出更強力的上旋球,但Federer則是提早出手,甚至經常在底線內擊球,試圖將比賽節奏帶快,以及運用「比賽速度」的概念去壓制對手。不過要運用這策略,也得好有好的預測和判斷,Federer的預判能力在網壇堪稱頂尖,有時當對手發球,將球拋起來時,他就已經知道球的來向!

aspect-nuVUAFSibS-1000xauto_png

比賽速度:提早擊球,相對和對手的距離縮短且對手在視覺上也會覺得球速變快,其實不是球本身速度變快,而是距離變短的關係,可以試想若接離自己本身較近的球,跟離自己較遠的球,雖是相同速度,但還是感覺前者速度較快,且反應時間較短。

2017年澳網決賽,Federer歷經五盤大戰擊敗Nadal,國外知名作家Ken Campbell統計出費天王歷年所有和Nadal交手時的球路數據,可以觀察Federer在這場決賽的Groundstrokes(抽球)、Backhand(反拍)都比三年前澳網和Nadal的對戰還要多,而且Slice(切球)的比例也減少。

aspect-I10XTFEHWq-1000xauto_png
Federer反拍抽球增加;切球減少。來源:Ken Campbell Blog

接著再用一張圖片說明Federer移動的步伐,藍色的點代表現今數選手大都站在底線後方擊球,越到邊線可能會越退後面,以求保守將球打過網且不出界,然而,紅色的點代表Federer,越到邊線可能越站越離球網越近,且很有可能在邊線打出直線或對角的致勝球!這樣的步伐移動,也同時有利他提早時機將球回擊。Federer平均每場移動的總距離也是頂尖選手中最短的一位!

aspect-OuQByhBFHT-634xauto_png

發球方面,Federer今年的表現依舊亮眼,雖然球速和威力可能不如全盛時期,但就宛如許多年紀大的職業棒球投手,為了彌補球速下降,改強調控球,及速球和變化球間的球路變化、速差來迷惑打者,同理,當Federer在發球時,把他想像成棒球投手,而接發球的對手則是打者,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Federer無論平擊、上旋、側旋發球都有一定的品質,且控球力都十分精準。

今年Federer在哈雷草地賽對德國新希望Alexander Zverev的比賽,也讓大家印象深刻,因為從未看到Federer在一場比賽用這麼多短球,光是短球就把Zverev搞得暈頭轉向,也讓人看到費天王的放短球功力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有時若運氣好,Federer的短球在彈到對方場內後,甚至會往自己球場的方向回彈,即便對手追到也無能為力。

(Federer運用不少短球吊動Zverev)

綜合上述,可發現Federer的打法十分省力,畢竟他已經35歲,什麼是可以追求(球技、戰術等),什麼是已經無法挽回的(年輕時的力量、速度、體能等)相信他比誰都還清楚,另外,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參賽行程的改變,Federer一再強調重返世界球王,已不是他現在的目標,延續職業生涯及在四大賽有好表現,才是他的首要任務。

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這幾年從未聽到Federer把自己的落敗歸咎於年齡,反而不斷精進球技,透過和教練的討論,擬定新的作戰策略,才能讓所有的網球迷再次重溫舊夢,見證Federer列傳新的一頁!

延伸閱讀

本文經運動視界與作者勳(Xun)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