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cw.com.tw/sites/default/files/blog_articles/main_image/images/1116_%E5%BC%B5%E5%A3%AB%E9%81%94_%E4%B8%BB%E5%9C%96.jpg)
從2002年起,《愛在黎明破曉時》導演李察林克雷特花了12年的時間,拍攝同一組演員,從男主角6歲的兒童時期,一直拍到他成為18歲的青年。每年只花了三、四天的時間,把幾個主要演員找來重聚一堂進行拍攝,實際拍攝天數加起來只花了39天,最後剪成了165分鐘的電影《年少時代Boyhood》。《哈利波特》電影從第一集演到最後一集,也不過才花了11年。
這是一個永遠無人能夠預期結果的拍攝計畫。雖然從一開始劇本就有大略的方向,但勢必得隨著演員在12年間的巨大變化而持續修改、機動發展。世事無常,沒有人知道12年間大家會不會有任何變故,沒有人知道從6歲就開始演戲的男主角艾拉柯詮,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會像許多童星一樣崩壞,會不會在青春期開始叛逆而任性驕縱拒絕演出。這個計畫能夠持續12年並順利拍出足夠剪成一部精采長片的電影,只能說是真的非常「好命」。
艾拉飾演的男孩梅森,在全片開始時只是個懵懂的6歲男孩,躺在草地上睜著純真的雙眼看著天空,並不瞭解什麼是快樂或悲傷,對於未來一無所求一無所知。但他有許多真實的煩惱,姊姊莎曼珊(由真實世界裡的導演女兒洛瑞蕾飾演)很討厭又很煩,怪腔怪調又老愛找他麻煩;派翠西亞亞奎特飾演的媽媽很愛他們,但必須獨立撫養家庭,總是疲於生計被帳單追著跑,只能將自己的生活和夢想擱在一邊;他不知媽媽為何那麼討厭伊森霍克飾演的爸爸,只知道爸爸很久很久才會忽然出現跑來看他們,但很快又被媽媽氣呼呼地趕走,似乎居無定所,也搞不清楚到底在作什麼工作的。
《年少時代》中充滿了真實瑣碎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每段情節單獨看來都平淡無奇,毫無值得大書特書的戲劇化高潮迭起,但當一段段不同階段的人生前後相接,卻蘊釀出讓人隨著角色生命沉浮同感的奇異魅力。原來許多當下不經意的浮光掠影,往往日後才在記憶中浮現而出並增添重量,就像現男孩搬家時兒時玩伴騎著單車在樹叢後一閃即逝的揮手告別。
林克雷特將編劇推敲劇情的苦功拱手讓給時間,以長達12年的跨度,來對演員進行最高明的美術設計與電腦特效也做不到的外型雕塑。這當然並不是他第一次假手時間作為創作夥伴,但《愛在黎明破曉時》(1995)、《愛在日落巴黎時》(2004)、《愛在午夜希臘時》(2013)三部曲中的伊森霍克、茱莉蝶兒,可以靠著伶牙俐齒來論辯人生不同階段的男女愛情觀,《年少時代》卻全由主角梅森的成長作為主軸,讓觀眾看著一個年輕的生命如何摸索尋找自己的定位。原來我們每個生命成長過程中那麼多小小的衝突與煩惱,一段段看似微不足道的相處與對話,都形成了建構出我們後來個性的一樑一棟,林克雷特看似將他片中的人物交給了時間,自己其實仍是那背後精準掌控一切的建築師。
梅森的成長中少了父親為伴,只能在久久一次的見面中拼湊父親的樣貌、彌補父親的缺席。母親則陸續遇上了不同的男人但又總發現遇人不淑,連梅森和姊姊好不容易在繼父的新家與兄弟姊妹打成一片,又得搬走重新開始新生活。雙親所帶來的各種不同形式的斷裂,都讓觀眾不禁擔心這個孩子會因憤怒叛逆而步上歧途。但或許是因演員艾拉柯詮柔軟的天性,或者加上林克雷特對他筆下角色的溫柔敦厚,梅森奇蹟似地在雙親不同方向的拉扯之間,找到了一種冷眼看世界卻不崩壞的自處之道。隨著母親發憤讀學位當上教授,原本浪蕩的父親也在找到生命中新的女人後趨向穩定,就連小時候三八瘋癲的姊姊也在談了戀愛後變得嬌羞,梅森也在跟其他同儕一樣毫無個性的成長過程後,漸漸找到了自己要與不要的是什麼。
作為一個男孩,父親無疑仍是梅森或許連自己也不自知的重要追隨方向。父親浪子般的生活彷彿體現了美國一個個經典銀幕故事中的男性形象,並因聚少離多而染上距離的美感,父子一同到野外露營而在星空下聊星際大戰,則象徵著美國男性在流行文化脈絡中的世代傳承。而當梅森漸漸懂得人事,我們看到他在發現父親與餐廳中巧遇的女子似有親密關係時,流露出尷尬、挖苦又自覺好笑的複雜表情。他自己則在結束了莫名其妙的初戀後,終於也可以以過來人的身份從父親那裡交換些男女之事的話題,男孩終究隨著父親也走上了男人的道路。而在片尾梅森高中畢業後進入大學,和新同學一同郊遊到曾經與父親一同去過的溪谷,不變的大自然見證著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走過。觀眾也在165分鐘內,跟著銀幕上這12年的光陰踏過了一遍自己的成長,並看到自己原來也曾那麼懵懂、稚嫩、可笑、迷惘,而我們終究也走過來了。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