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十日北京APEC期間,中韓FTA拍板,在台灣引發一連串媒體效應,哀嚎者有之,悲憤者有之,有人惶惶然不可終日,也有候選人「趁亂告白」。這起新聞事件,本身就具有多重意涵,甚至暴露出傳統媒體的脆弱與侷限。
十月十一日,台灣報紙大多以「產業災難」的角度,報導中韓FTA成型,其中尤以《蘋果日報》為代表,該報在頭版以如下標題,高八度慘叫:
"(摘要)中、韓領導人昨在北京宣布,兩國已結束FTA(自由貿易協定)實質談判,可望於明年正式簽署協定,雙方將逐步取消逾90%產品項目及85%貿易額的關稅。經濟部估計中、韓FTA最快明年第2季生效,將衝擊台灣面板、石化、鋼鐵、紡織等7大產業;次長卓士昭表示,包括轉單等影響,未來3至5年對台灣產值將有2600億至6500億元衝擊。業界昨一片哀號,有人直呼:「這是一個大災難!」估算恐影響逾90萬人生計。
國民黨政策會代理執行長費鴻泰昨呼籲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和學運團體「趕快放了台灣」。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說,中、韓正式簽署還有一段時間,南韓也須面臨國會是否批准及農民團體抗爭;他坦言朝野須共同面對這攸關台灣政經變局的大事。"
細看《蘋果日報》的報導內容,是以經濟部為主要來源,外電及執政黨立委為補充來源,一面倒強調中韓FTA對台灣產業及經濟的衝擊。尤有甚者,該報內頁更訪問台塑、台泥等產業巨頭,在他們口中,彷彿台灣即將被外太空隕石擊中:
"(摘要)中、韓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最快明年第2季生效,隨韓廠銷中國關稅降至零,台灣面板、石化等七大產業將受嚴重衝擊,恐變成七大「慘」業,工商大老昨憂心忡忡,甚至表示沉痛、憤怒,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更說,中韓零關稅是非常嚴重的事,「以後年輕人月薪不是22K,可能剩15K!甚至連台灣石化業也會完蛋!」
工總理事長、金仁寶集團董事長許勝雄更直言:「台灣產業界深感沉痛、憤怒、憂慮。」他表示,中、韓完成談判後,台、韓在中國市場的關稅優勢差距勢必愈拉愈大,《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雖應嚴謹,卻不該無限上綱,朝野不能光著力在惡鬥與選舉上,完全不管國際經貿快速發展與台灣經濟的前景。"
如果光看台灣報紙,光聽政府官員與工商大老的常業恐嚇,或許會讓人無限悲觀,認為台灣就像大和號巨艦,很難逃離被擊沈沒的命運,或者,除非立刻開立空白支票,讓政府急急如律令,簽訂各種條約協議,才能避免青年集體失業的悲慘未來。
但在此同時,第一篇詳盡臚列這項FTA對南韓產業影響的華文報導,是由年輕的台灣獨立記者楊虔豪,為BBC中文網撰寫的整理:
"(摘要)值得注意的是,韓方將包括大米、辣椒、白菜、人參、蘋果、梨子、柑橘等農產品排除在讓步對象外。許多韓國農民向來憂慮,若農畜產品對中國開放,將擊潰一級產業發展,特別自今年起,展開多次抗爭行動。
本次FTA締結,韓方考慮國內農畜業存續而列為保護,或將讓韓國農民鬆口氣。韓國農林水產部也表示,以進口額為基凖的30%農畜產品將享有「讓步除外」地位,亦即將不再有任何對外開放之義務,比例為韓國與12國簽署FTA中最高。
韓中FTA歷經10年才終定下結論,在韓國國內,起先是2005至2010年啟動民間與官、產、學三方共同研究,並於前總統李明博執政末期的2012年5月與中國展開為期2年、多達14次的官方談判。"
除了BBC中文網,一位台灣年輕人卓浩右也在臉書上,反駁工商大老的恐嚇論調:
● 卓浩右的臉書
"(引述)1. 點進去裡面看圖片中蘋果的每一個標題,然後孤狗一下就會發現,所謂的企業界大老從1990年代起就持續的在用同樣的理由恐嚇政府和年輕人。
2. 自由貿易協定幾乎沒有跟勞動者薪資有直接關係,台灣的22K先於ECFA但也沒有看到ECFA實施之後本地薪資就提昇了。而ECFA之後企業獲利有沒有提昇,有的,但是薪資有上升嘛?並沒有,所以其實簽不簽FTA、ECFA其實跟勞動薪資並沒有直接必然的關係。再說,上一次經貿發展會議還是什麼的時候,慣老闆們不就已經說要讓台灣年輕人只剩下15K了嘛?
3. 如果我們去翻翻其他的FTA條約比如說NAFTA這一類行之有年的自由貿易條約,會發現其實真正和薪資相關的條文都必須要是給定的,也就是簽訂協約的兩國政府約定好前來投資的企業應該怎麼保護本地勞動者,不過從ECFA開始到現在任何台灣跟中國要簽的FTA這個部分的保護都相當的貧弱甚至沒有。是說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反正當初帶頭22k的也是這個政府不是其他人啊~~
4. 總是用國與國的競爭來恫嚇人民,但我們並沒有忘記其實真正在競爭中的是企業和企業,而今天這些企業的慣老闆是因為害怕自己競爭不過別人所以才想要透過加深對於本地勞動者的剝削來維持其市場競爭力。只是對於這種慣老闆慣企業,如果真的要依照自由市場的概念來說的話,根本上就是應該被市場淘汰,不管是因為競爭力低落產品賣不出去,或者勞動環境與條件太差不被年輕勞動者列為選擇。大約只有在台灣才可以看到這些慣老闆天天威脅政府要求持續減稅的同時還要配合他們的獲利去加深對於本地的剝削。"
以上都是十一月十一日當天,傳統媒體與網路呈現的紛歧聲浪。隔天,和碩董事長、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透過《天下雜誌》網站,發表他對中韓FTA的看法,一方面,他贊成台灣多交朋友、多簽訂貿易互惠協定,另一方面,他認為政府及媒體誇大的中韓FTA的負面效應,台灣產業並非如此脆弱:
"(摘要)FTA覆蓋率必須要重視,但頂多把它當作男二女二的配角,而非男一女一的主角。媒體今天舖天蓋地的悲觀論調,看數字說故事,情緒起伏大,這其實頗有誤導意味,也犯了「以一個傾向掩蓋另一個傾向」錯誤。
第一個原因是國際經貿環境。台灣應該要多交朋友、應該要多簽訂互惠協定,以拓展空間。但是國際競爭力要以「 產品好、品質佳、服務好」去打動消費者,才是關鍵。FTA能有環境加分效果,但無競爭力關鍵地位。
第二個原因是全球經貿環境。自1948年推動 GATT 以來,實質關稅稅率已經逐年降低,這會大幅抵消了FTA的實質效用。
第三個原因是,影響台灣資訊電子產值很大的 ITA ,早在1997生效。台灣在加入WTO之前早已經是ITA創始國,而ITA旨在推動資訊產品與零組件的貿易零關稅。因此台灣IT產業,早暴露在國家間互免關稅的環境,也早進入「充份競爭」環境,也早享有零關稅或低關稅(不管有無簽訂FTA)。"
十一月十三日,《天下雜誌》網站再刊出記者陳良榕的文章,從股市及產業角度,分析FTA對南韓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即使是被台灣政府列為重大衝擊的石化業,競爭結構也沒有想像中巨大:
"(摘要)被台灣經濟部為列為「最大贏家」,每年搶走台灣同業41.52億美元訂單的韓國石化業,卻是出奇的平靜。主要兩大廠LG化學和S-Oil翌日甚至股價雙雙小跌。
摩根士丹利證券在11月12日發布研究報告「中韓FTA:對韓國股市的啟示」指出,該公司對於南韓各個相關產業分析後,結論是「對股價影響將在±2%之間,而且效應難以持久。
在中國和中東業者龐大產能開出,以低於南韓、台灣業者生產成本的超低價,傾銷各色石化原料的巨大威脅下。簽FTA、降個2~6%的關稅,實在作用不大。
在電子、石化業,台灣的主要對手已經不是傳統勁敵南韓,是中國、中東產油國這些新興巨人。南韓已經認清這點,台灣政府、業界也得早日覺悟。"
經過兩天發酵,台灣媒體的輿論開始轉向,就連第一天最悲觀的《蘋果日報》,也開始刊登觀點迥異的報導或投書:
有趣的是,即使經濟部長杜紫軍仍舊言之鑿鑿,認為中韓FTA會導致台灣邊緣化,更強調該項經貿協議「也是黑箱」,言下之意,就是為服貿、貨貿等條文審議爭議說項,另一方面,他也承認,經濟部並不知道中韓協議的細項內容,兩天前公佈的數據,是自行推估而來:
"(摘要)馬政府被批誇大衝擊數據,且相關數據還「鬧三胞」;經濟部長杜紫軍昨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上坦承,中國及韓國至今未對外公布協議細節,經濟部是以所有工業產品自由化效果來評估。
中韓本月十日宣布完成FTA實質談判,經濟部立刻宣稱對台灣影響相當嚴重,還搬出數據佐證,但相關數據卻鬧三胞︰包括杜紫軍表示,台灣GDP將降低○.五%,相當於每年二十四億美元(約七三五億台幣);經濟部次長卓士昭強調,三到五年內影響金額達兩千六百億到六千五百億台幣;經濟部工業局長吳明機則說,影響金額達三十一.六億到八十四.二億美元(約九六七億到二五七七億台幣)。"
換言之,十一月十一日當天,包括《蘋果日報》「將衝擊台灣面板、石化、鋼鐵、紡織等7大產業;次長卓士昭表示,包括轉單等影響,未來3至5年對台灣產值將有2600億至6500億元衝擊」的災難性報導,全都是經濟部的內部推估,對照童子賢、楊虔豪、陳良榕提供的資訊,顯然有不小差距;與後續見報的民間團體、學者投書相較,也凸顯政府及工商大老的訊息過於偏頗悲觀。
最後,小菜加一,附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曼最近的一篇文章,他以日本貨幣寬鬆為例,談到政府擬定政策時,不應過度依賴工商大老的意見,因為,這些「成功商人」往往只會從自己的經驗與利益出發,缺乏宏觀經濟的視野,包括就業、工資、社會福利等面向;政府若一昧聽從商界領袖的意見,才可能導致災難性政策。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