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病童的守護神」葉秀珍醫師。圖/若瑟醫院提供](http://cdn.peoplenews.tw/news/59e2c38b-dcd1-442f-9adb-a604021af3ef.jpg)
她是比利時人,卻將一生都奉獻給台灣。今年葉秀珍醫師70多歲了,來台灣已經超過40年,她還持續在這塊土地上奉獻著……。
盛夏的七月,是葉秀珍醫師的生日,今年已經邁入「7字頭」的她,依舊在台灣醫療第一線守護著需要醫治與照顧的孩子們。
葉秀珍出生於比利時的天主教家庭,父母從小教育她「要與人分享、財物、學識與快樂」,成績優異的她,選擇學醫,希望把自己的知識用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那年是1976年,距今40多年了,葉秀珍來到台灣。她來到雲林虎尾的若瑟醫院參訪,在交通、醫療都不便的年代,若瑟醫院是唯一守護著雲林人的醫院。
那個年代出生率很高,雲林好多新生兒都在若瑟醫院出生,但是當時台灣的醫療資源不比現在,葉秀珍回想起當年:「不僅沒有專職小兒科醫師,小兒科病房也只擺了5、6張病床。」由於沒有小兒專科醫師,只能把未滿2歲的交給婦產科醫師照顧、2歲以上的孩子,則由內科來醫治。
早年若瑟醫院的醫護人員,最右著袍者為創辦人松喬神父。(圖/若瑟醫院提供)
從比利時根特大學醫學院畢業後,由於來到台灣的經歷,她決定以小兒科為終身執業的專科,葉秀珍在比利時接受小兒科專科醫師訓練。
葉秀珍醫師和若瑟醫院的創辦人松喬神父都是比利時人,葉秀珍醫師說:「松喬神父大約每5年會回比利時一趟,他順道來家裡看我。當時我還在比利時,必須接受小兒科訓練;等我受訓完來到台灣,還要先去學會中文才能去若瑟醫院工作。松神父就這樣等了我5年」。
受到松喬神父「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理念的感召,葉秀珍醫師說:「這裡需要,我就來!」
當時交通不方便,設立在雲林虎尾的若瑟醫院出現「醫師荒」,沒有人願意來到鄉下的醫院,在同鄉松喬神父懇託之下,年輕的葉秀珍醫師願意在完成兒科訓練之後來到台灣奉獻,實在非常不容易。
5年之後,葉秀珍真的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她先努力學會中文,並取名為「葉秀珍」。而後她到若瑟醫院,協助醫院成立了小兒科與小兒加護病房,並擔任主任。
葉秀珍為了照顧病童,幾乎完全沒有自己。她以加護病房後面的小房間為家,因此即使下班了,分分秒秒她還是隨時注意著在加護病房的孩子有沒有什麼狀況,孩子身上連接的心電圖監視器有沒有異常波型、有沒有異常聲音,只要有任何不對勁,葉秀珍總是不厭其煩地下床查看,日日夜夜,365天,她一直都是這麼做的。
她看診很仔細,會把孩子的衣服全部解開。因為孩子和大人不同,沒有辦法清楚地自我表達,因此葉秀珍醫師認為一定得透過非常詳盡的身體檢查,才可以完整地評估孩子病況。
醫學院學生專訪葉秀珍醫師。(圖/若瑟醫院提供)
從比利時來到台灣,「阿督仔醫師」葉秀珍看到台灣的需要選擇小兒科,並發揮專業協助醫院創立小兒科和小兒加護病房,在她的付出和努力之下,救回好多、好多病童,被譽為「雲林地區病童的守護神」!
從年輕來到台灣,轉眼間40多年的時間過去了,葉秀珍醫師已成為70多歲的「葉奶奶」,她還是持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奉獻著,始終沒有離開。為台灣奉獻青春年華的葉秀珍,心心念念的一直都是孩子們。
她不只為台灣付出自己畢生專業及寶貴青春,多年來,她捐出自己多數薪資所得給「早產兒基金」、「老人療養院」及「教養院」等慈善機構,希望能讓台灣這塊土地更美好。
「醫療是良心事業,無論如何都要以愛作為出發點和考量點,勿受醫療潮流所迷惑而走偏了方向」。葉秀珍醫師這麼說。
70多歲了,仍在看診的葉秀珍醫師。(圖/若瑟醫院網路掛號頁面)
「當年,您那麼年輕,怎麼有勇氣毅然離開故鄉,來到陌生的台灣?」常有人這麼問葉秀珍醫師。
「這裡需要,我就來!」她總是微笑地這麼說著,這也是她最初來到台灣的初衷,一直沒有改變。
「我常常覺得,醫生跟護士,比起所付出的,獲得的其實更多。」葉秀珍醫師謙虛地說。
葉秀珍醫師不是修女,但是一輩子沒有結婚、沒有生子、獨身奉獻著,她把自己的「一輩子都嫁給台灣」了!
葉秀珍醫師,生日快樂!這只是一個6吋的小蛋糕,因為拍照角度關係,看起來很大!(圖/若瑟醫院提供)
「一輩子嫁給台灣」的葉秀珍醫師,這個月剛好是她的生日,六吋小蛋糕上插上「7」字頭的蠟燭。
70多歲了,葉奶奶還是繼續在台灣這塊土地,照顧、疼惜她最愛的孩子們。
讓我們祝福葉秀珍醫師生日快樂、身體健康,謝謝她給帶台灣滿滿的「愛」與「正能量」!
【相關連結】張肇烜醫師的臉書專頁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