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ReNews/20170612/640_c8863c84fc369ef5e8bb6b1e73cdda3d.jpg)
江欣怡/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應屆畢業生我是中正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典禮的前幾天得知典禮上有一項「向國父遺像鞠躬、唱國歌」的儀式,於是我在網路上發起了打電話給學校表達意見、希望取消此儀式的行動,但很可惜因為太晚知道消息也太晚開始串連,6月10日的畢業典禮並沒有取消這項儀式。於是我和一些同學在畢業典禮的現場以「不起立、不敬禮、不唱歌」作為抗議,也在系上同學的協助之下有機會起立發言。我這次發起行動,是為了聲援校內外籍生同學對此儀式的不滿,我一直覺得大學就像是社會的縮影,在這裡,我們遇見來自社會各種階級、有著各自思想、信仰與國族認同的人,在大學的期間,我們共同學習、相互感知,全都是很珍貴的經驗,我出來反對這個「向國父遺像鞠躬、唱國歌」的儀式,因為我認為,明明我們生活在一個如此多元而充斥著各種聲音的社會,我們也總是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彼此學習,那麼在對於我們與我們的同學、朋友以及許多人而言相當重要的畢業典禮上,又為什麼要一起通過這樣的儀式,將我們生活中多元的認同、族群與聲音給輕輕抹去?其實,向國家的強人致敬、唱代表國家的歌曲,都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台灣曾經歷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威權統治,也因此在生活中留下許多物件與儀式,從過去要求黨政軍退出校園,到近代再轉為要求銅像、教官退出校園,常有人說這和國族認同有關,是因為台灣意識的崛起而發生,但我想若回到更加根本的「權力」與「權威」這件事,或許我們該一同來思考,究竟大學是為了什麼而存在?校園內又該如何面對那些「權力」與「權威」?「權力」與「權威」,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卻也時常被我們忽視,例如,在課堂上直接挑戰老師也許不容易,但我們會翹課、會在覺得「很廢」的課上滑手機或者睡覺,這是一種反抗,我們無意之中都一直在反抗這些權力與權威。老師是一種權威、老師和學生之間有著權力關係,而許多儀式也是一種權威、儀式和人們之間有著權力關係,很多權力與權威是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對我來說,大學若要追求真正的獨立自主、真正的學術自由,那我們應該開始挑戰權威、挑戰那些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我在發起取消鞠躬、唱國歌的行動時一直在想的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要向國父鞠躬、要唱國歌?」因為我想不出答案,也沒有人給我一個能夠解決我疑惑的回答,這是一件常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它對於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每個人而言也許都有不同意義,也或許都沒有意義,所以我認為它是一項應該被取消的儀式,直面權威、直面權力,我希望邀請大家一起開始想像,究竟一場更加關懷多元、看見更多不同需求的畢業典禮會是什麼模樣?不僅僅是取消鞠躬、唱國歌這種在象徵意義上的儀式,或許也包含為不諳中文的族群安排即時口譯、為身心障礙人士提供更符合需求的現場服務等等(這也是我沒想過,而被朋友提醒的觀點)。身為大學生,我們可以想得更多、也能做得更多,從一場畢業典禮的安排到整體社會的發展,只要我們不再把很多事情視作理所當然,去思考它、挑戰它,並且順著各自的理想去行動與實踐,我們可以迎來一個更加友善、尊重多元的典禮、校園與社會。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