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cw.com.tw/sites/default/files/blog_articles/main_image/images/001_0.png)
去年二月,我因為要拍攝齊柏林導演的紀錄短片,前去他位在新店的工作室訪問他;後來因為我家中事故,沒有進行後續工作,請王嬿妮導演接手拍攝。
在訪問前,我把網路上可看到的齊導訪談幾乎都看過,也讀完齊導寫的書「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書裡,齊導自我剖析如何從一個單純的拍攝者,變成疼惜土地的紀錄者。齊導的父親為他取名「齊柏林」。「齊柏林」(Zeppelin)三個字,正是德國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的飛行船。在他童年時期,他喜歡看卡通「科學小飛俠」,他還養了很多小鳥;他喜歡很多飛行的事物。冥冥之中,就註定他這輩子是要在空中飛行。
或許是因為同行,訪談中齊導與我聊了很多攝影上的事。說著那些空拍事情,他是眉飛色舞,非常興奮的。他說,在山裡,要跟大自然搶風、搶光;森林也有味道,棲蘭山檜木林的上空,空氣裡有一種淡淡的甜味。那時我很苦惱,要如何拍出齊導分享的「碰觸到雲的感覺,聞到森林的味道。」
齊導對台灣環境快速被破壞感到焦慮,空拍的速度總跟不上環境被破壞。幾年過後,台灣的海岸多了很多消波塊;山的顏色又多了一些土色。他總想把握時間,多為台灣留下一些空拍紀錄,留給後代子孫。
這是訪談後,我整理出的人物側寫。謝謝齊導,25年來用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為台灣留下這些珍貴的影像,不斷地提醒「要疼愛台灣這片土地」。
▋被天氣左右情緒的人
問齊導每天早上起來做什麼?他說,拿起手機,馬上查看天氣資訊、風速、能見度。天氣一好,他就想要出去空拍。
是否可以拍到好的空拍影像,天氣因素決定了一切。雖然現今的科技,已經有準確度較高的天氣預測,但天有不測風雲,還是常會出現準備要去空拍,天氣並不理想;或已飛到空拍地點,發現能見度不佳、氣流不穩,而取消拍攝。不確定的天氣變化,總會讓齊導繃緊神經,要不斷做出應變、調整計畫,外人難以想像其中的煎熬。
齊導說:「我是一個會被天氣左右情緒的人。」
▋有一雙大手的器材控
齊導過去是一個公務人員,因為對空中攝影的高度熱愛,一頭栽了進來。只要有空拍的任務,他一定自告奮勇。在工作之餘,也在外面找可以空拍的機會,甚至是自掏腰包租直昇機空拍。為了要提升拍攝品質,他在國外ebay網站上找鏡頭,購買回來配置使用,所有的存款積蓄幾乎都投注在這裡。這種近乎瘋狂的舉動,鏡頭數量最多時,竟有一百多顆。
在直昇機上拍攝,有了好的設備還不夠,還要應付因氣流變化、高度變化所帶來的身體不適。長年的拍攝經驗累積,齊導已練就用一雙大手,緊握住相機,或是操作遙控器,在暈機、劇烈震動中,仍然設法拍出好的影像。
帶著瘋狂與執著,用一雙大手,成就了一個昂貴的夢想。這雙大手,長時間緊抓相機、攝影機,在關節處已有一些傷害,像是齊導給自己留下的紀念品,這也是他為守護台灣付出的代價。
▋空拍必要條件–等待
《看見台灣》片中,在花蓮玉里稻田裡的九個巨大腳印,是齊導精心的設計,希望藉此鼓舞更多人可以勇敢向前邁進。
拍攝這九個大腳印時,卻碰到老天爺給的大考驗。當一切準備就緒,齊導搭直昇機飛到玉里上空時,卻下起了雨,無法進行拍攝。齊導與工作人員待在玉里,等待放晴。
雨一連下了幾天,沒有停歇的跡象,種種焦慮與不安襲擊而來。齊導耽心稻田的景觀會因雨被破壞,雨若再下,恐怕就要放棄拍攝計畫。而直昇機一直在現場待命,拍攝費用也因此遽增。齊導到附近的廟宇拜拜,到教堂去禱告,盡所有的人事,祈求上天可以讓雨停。等到了第七天,雨還是不停地下,眾人精疲力竭,還在等齊導的最後決定。齊導不死心,走到稻田裡去看看,卻摔了一大跤,搞得一身泥濘、狼狽不堪。齊導心想,就放棄吧!
沒想到,就在齊導沖洗身上泥濘時,雨突然停了。齊導立刻要直昇機起飛,快速地完成這次拍攝。
《看見台灣》片長93分鐘,齊導花了三年多的時間,不斷地等風、等光、等天晴、等雨停後拍攝。每一個空拍的畫面、照片,都是齊導用無數的時間等待,跟老天爺博感情,用命掙來的。
▋看見直昇機,請微笑
《看見台灣》片中有一段在雲林濁水溪西瓜田上空,意外捕捉到農人抱著西瓜對飛過上空的直升機微笑。稻田上奔跑的孩子、沙灘上拍婚紗照的新人,這些都是讓齊導感動的影像。多年來,他飛過台灣各個地方,常在尋找自己家的位置,他笑說這是空拍者的小小特權。有時飛到台北以外的城市,他也會在空中,找到朋友家的位置。空拍,提供了一個看家的角度,在台灣空拍的地景、地貌,最終所關懷的還是人與土地。
在空中碰觸到雲的感覺,聞到森林的味道,這是齊導在空拍攝影中享有的美妙體驗。這一路上帶著齊導空拍的直昇機教官陳秀明,在去年(2015)執行任務時發生意外離世。齊導失去了一位好夥伴、好兄弟。
空拍攝影有潛在的工作危險,要膽大心細、要精湛技術,才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在《看見台灣》中眾多美麗驚豔的景象,都是陳秀明教官帶著齊導一起升空拍攝;他要確保齊導安全,精準地執行拍攝指令。他們翱翔在天空,一次又一次嘗試著各種角度,完成更好的拍攝。落地後,兩人總會滔滔不絕地討論拍攝,相視露出驕傲的笑容。而落地後還滔滔不絕的討論剛剛的角度與畫面,然後相視而笑露出驕傲的笑容,
因著兩人對飛行的熱愛,齊導將哀傷化為創作的能量,繼續在空中拍攝,紀錄台灣這片土地的美好。
訪談結束,齊導說自己眼睛使用過度,已有老花的現象,他想傳授空拍攝影技術給年輕人,問我如果有不錯的人選,可以介紹給他。在我眼前這位壯碩的導演,此時是溫柔的,他心中所念著是有人可以傳承,繼續在天空拍攝台灣。他花了花了25年,累計70多萬張照片,以高空視角,紀錄台灣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為紀錄片工作者)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