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天下】顧庭弘:當中學生涯變成一種集體昏迷 (3744)

$
0
0

考試的意義是什麼?最近的幾則新聞,彷彿都環繞著這個主題,第8節課的存在、小說家的離開,還有建中學長受訪的事。

從小,我一直生活在所謂的「天龍國」裡,住在許多父母費力搬遷戶口,努力要把孩子送進去的國中附近,接受「理所當然」的三年補習與考試生活,彷彿也沒有什麼意外地,進入了建中。

我之所以說沒有什麼意外,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其實不是接受「教育」,我們僅僅是被餵養的豬隻,只要經歷某一套特別安排過的SOP,只要乖乖服從這一套SOP,不要有自己的意見,一定能夠走進建中北一女。比方說,我們吃最好最好的飼料──永遠有精心設計的,寫不完的A卷B卷大卷小卷;永遠有被細心整理過的參考書、習作、評量講義;永遠有歸納妥善,等待背誦的圖表資料。我們住在狹窄的空間裡,接受傾瀉而下的飼料,除了面對眼前的考卷課本以外,沒有其他責任義務,也不可以有其他選項──如果成績好一點的話,可以帶當代作家的散文集來學校,然而那就是師長們的忍耐極限了。小說可能需要換個書衣,至於漫畫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我們抬頭看見的是一個高高舉起的目標:建中紅樓與綠色制服,除此之外,在這陽光不到的國度,我們不需要知道其他:我們不需要知道敘利亞又有多少名嬰孩失去母親,我們不需要知道什麼是Brexit;因為課本教的是全球化,我們理所當然不用知道什麼是反全球化,而太陽花或公民不服從,那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在這裡,我們不在乎你是否能夠吞下那些飼料,越接近考試,越不會有人願意停下來幫你,或陪你咀嚼。只有那些能夠承受龐大壓力,或是有錢請補習班名師代為消化整理的人能夠繼續在生產線上走下去,背負更重更重的期望。我們只關心今年究竟出產了多少斤豬肉,多少個建中北一女,卻不在乎他們是誰,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夢與性格。

每天早上7點半,工廠隨著第一張考卷發下開工,沒收手機以及任何可能「顛覆政府」的物件,直到下午4點,因為簽過家長同意書,第8節是「自願」參加的,我們理所當然地多了一堂課。而段考前延長到6點的第9節──噓!那是不能說的秘密。

▋那些在自由之後看到的失去

是以,建中對我而言沒有太大的意外。從國一開始,整個生活場域就反覆強調著一套思考模式:只要每次段考都被列在「金銀銅」榜上,就會進建中北一女;只要把每次模擬考都考好,就會進建中北一女;只要聽老師的話,就會進建中北一女。

只要聽老師的話,你的人生就會順順利利。只要聽老師的話就好,不要想那麼多。

每當我們對老師的「政策」有微詞,甚至認為這根本違法的時候,家長與老師們就會異口同聲地說,這都是對你好、有意見進建中北一女再說。

而我也很慶幸,我真的走進了建中,就如同我13歲懵懵懂懂走進國中時,他們「應許」的一樣。我很高興走進建中的理由,除了滿足許多人的虛榮心之外,最淺顯的理由之一是因為我得以遇見非常傑出的人們,人外有人,神外有神,在他們之中,有的人熟稔於各國的政治型態,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出美國各州的政治偏好;有的人一堂課50分鐘裡有45分鐘在滑手機,成績一樣名列前茅;有的人上課戴起耳機聽英國國會辯論,英文能力一流,從來不看台灣媒體。

理由之二,是我得到我恐怕一生再也無法得到的自由。除了生活上幾無規範以外,重要的是在這裡我們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學習各種知識,自由訴說與辯論。我很感謝這裡的老師們,願意放下舊有師長的身段,只要我們說得合理,他們願意聽我們「嗆聲」,聽我們抱怨。只要合理,只要不傷害別人,在這裡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的。

當我重拾這樣的自由之心,重新觀看國中生活時,坦白說,國中生涯就像一場集體昏迷。考試與作業,把生活壓得密不通風,我們漸漸失去理智,漸漸願意接受所有的命令,在那樣的昏迷時光裡,我們是真心相信那所有的所有,都是為我們好,我們自願放棄了獨立思考的自由。我們不敢,甚至不願去挑戰那絕對的、唯一的權威,我們不惜眼睜睜看著身旁的同學越來越失落,被制度淘汰,卻不願伸手去救,只為了博取那唯一權威的好感。我們的惡如此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整間國中就像一座集中營,分成了23個分區,23個班級,彼此鬥爭誰的「業績」最好,誰有最多的建中北一女。至於學生,僅僅是體制下的一個個編號與分數罷了。

我也領悟到,除了那些符合「社會期待」的人們以外,絕大多數的人,必須繼續承受三年的集體昏迷,為大學考試奮戰;絕大多數的人,是不被允許,甚至沒有餘力來觀看自己的生活的。正如我身處國中時一樣,那時的我絲毫不覺得第9節課是多麼不合理的存在、學生不應該接受這樣的生活,更不可能有能力,去思考生活周遭還有那些不公與不義。

我絲毫沒有想到,這樣規律,設計精良的教育機器,終將導致我們成為冷漠的動物,不再滿腔熱血,不再願意去幫助身旁與自己毫無相干的人們,不再有創造力,不再有膽識去面對未知的挑戰。在教育機器的隆隆運轉之下,注定製造出考試機器,注定扼殺學生自由思考的氣度與能力,注定無法生產出真正的「人」。身在建中的我們,是走過了那殘忍無比的分類模式,最後的倖存者,而不是榮耀者。

▋或許有一天,台灣可以不必這麼平庸

然而,我深深明白,這絕對、絕對不是國中師長們的錯,而是整個體制的失靈。教育在這裡失去了體溫,在應該自信昂揚,尋索人生方向的年代,我們沒有引路人,只有那唯一個標竿:建中北一女、台大醫科;在口口聲聲高喊適性揚才的時刻,明星學校的光環卻沒有褪下;對藝術或文學創作有興趣,甚至有天分的孩子,被迫背誦化學元素表;敢於思辨哲學問題的學生,不得不在志願卡上放棄哲學;渴望在技職教育路上習得一技之長的孩子,教育竟為他開啟「統測」這樣畸形的大門,放任技職教育變成二流高中,放任21世紀的階級制度繼續存在,喪失技藝傳授的初衷。

在青春年華,在陽光最燦爛的年代,只有僅僅的極少數人,得以被這個變形的社會接納。我所思考的是,這真的是我們要的教育嗎?

讓我能夠思考什麼是真正的人,讓我決心成為有創造力,有思考力,有挑戰力的真正的人,是建中的自由學風,給我最好的禮物。然而在建中以外的,被社會機制評價為「後段」的學校,是否仍然在集體昏迷中無法出脫呢?

我深深相信,台灣的教育可以不止於此,台灣的教育還有改變的可能。也許在青春歲月,我們可以不用那麼多的補習,那麼多的明星故事,那麼多的標準答案。在生活糾結困頓,面對未知選擇的青春時刻,我們可以停下來讓每個孩子認真探索自己內在的聲音,認真聆聽每一個聲音,並且用力推他一把,往前飛去。我深深相信,台灣可以不用這麼平庸。

(作者為建國中學學生)

     

延伸閱讀:

是真抑是假?從建中生惡作劇看明星學校的「自由之心」

今日教育體制下,我身邊的4種人

我所見的教育改革

為這篇獨立評論按讚→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