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2.thenewslens.com/2016/12/8wpi7suivb98qneqrk3j1cn54nmei8.jpg?auto=compress&fit=crop&h=600&q=100&w=1000)
一則母親教育女兒的影片最近在網路上引發討論,經營臉書「鰻魚家家酒」的鰻魚媽媽,從2015年開始分享與五歲女兒「鰻魚」(Maya)的互動,以及教養學習的心得,有廣大的家長支持者,也接洽商案合作。11日在東森新聞分享「家人客人大不同?」的短片,引發網友熱烈討論教養方式的界線。
影片內容是某周末媽媽發現鰻魚在客廳玩,身旁是被貓打翻的飼料桶和散落一地的乾糧,而女兒視若無睹,母親於是分享如下的教育方式:
當下,一個念頭閃過,選擇不再像往常「下指令」要求鰻魚去收拾;直接把鰻魚叫到跟前,詢問她:「你知道家人和客人有什麼不同嗎?」如預期她回答我不知道。
我花了點時間讓她明白之間的差異。我說:「家人是要互相幫忙的,家人是要分攤家事的。家裡所有的事情,都叫做『家事』;除了將自己份內事情做好外,還要主動做能力範圍內可以完成的工作,像領包裹、擦桌子就是你現在的能力可以做的。」「家人,互相幫忙才能夠讓一起生活的地方變得更好。」
「客人,就是來吃喝玩樂,不用幫忙做家事的人,玩完就會回家。」這樣,你分得清楚自己是家人還是客人了嗎?」這個事件到此為止。
影片開始媽媽問哭泣的女兒鰻魚,需不需要機會改變她的行為。女兒表示,「需要,最後一次機會我一定能做到。」「我知道我要改變,妳其他今天沒有罵到我的行為,知道我也要改變。」
母親繼續問:「哪一些事情需要改變?」
女兒回應,「就像收玩具那些事情要改變,不是收完之後就丟在那裡,然後就不管它。然後就是妳來收。這樣根本就不是家人應該做的事情。」
母親隨後和鰻魚確認「家人」和「客人」的差別,鰻魚的回答和母親上述無誤,母親在影片結束的字幕表示「爸媽願意孩子會聽懂道理的!」
自由報導,鰻魚媽媽表示,自己過去曾教導鰻魚「家人」與「客人」之間的差異,並且不斷告誡「家人要共同分擔家務」的觀念。她的教育理念受到網路上許多網友的推崇,不過,卻也有網友發現,影片中鰻魚顯得十分壓抑、害怕犯錯,抨擊鰻魚媽媽這樣的行為是「家庭情緒勒索」。
有網友留言質疑:「您好,這孩子教的很好,她的反思很早熟!只是我擔心的是,當孩子越來越大時,開始有了獨立思考,20歲回頭看到這些影片公諸於網路世界時會怎麼想呢? 請問妳是愛自己的女兒還是愛自己的管教方式?謝謝!」
鰻魚媽媽則回應表示,「但每一個孩子特質與個性都不同。有的孩子非常害羞,有的孩子天生就需要活在舞台上。所以它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三立報導,有許多粉絲支持鰻魚媽的觀念教育,也有人大讚鰻魚年紀小但思想成熟、說話也很有條理,但有網友則認為這樣的教育是恐嚇、情緒勒索,會造成孩子的壓力,也有人質疑,將小孩痛哭懺悔的影片放上網路,並未顧及小孩的隱私和心情,不知孩子長大後會作何感想。
鳴人堂的專欄作者溫朗東在臉書上質疑,「把親子的教養透過自媒體劇場化,與新媒體簽經紀約,把缺乏自主能力的人類當成是內容產品的產出工具,這不是當代的『楚門的世界』嗎?」他並指出「孩子不是產品,你也不是產品經理。」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也在臉書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她指出「先不談管教內容&方法的對錯,僅僅換位思考,想像一下這位媽媽做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放在大人身上,我們可以接受嗎?」
何琦瑜認為,即使初衷是為了幫助他者,多數人不會將這樣的歷程放在網路上,「因為這是一個極尷尬的隱私的歷程,任何一個有自由意志的,跟我有良善關係的,健康的成人,都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對待。」
她認為,成人不可能將員工做錯事被而主管在旁教誨,員工哭得唏哩嘩啦的懺悔影片放上網,只是為了示範什麼是好的管理。或者是把朋友、或是親密愛人真誠認錯道歉的歷程,拍成影片po上網,只是為了傳遞某種價值觀。她寫道:「為什麼,我們可以容許並讚賞,讓自己的孩子在FB上活生生的揭露這個難堪的歷程?」
何琦瑜呼籲如果讀者不想個小孩的傷害被擴大,也應該停止傳閱這樣的影音,成為共同加害人。
衛福部也在2015年針對社會公眾人物在大眾傳播媒體,披露諸多未成年子女的個人隱私問題,為此衛福部希望「愛孩子」不要在媒體上暴露孩子的隱私,讓孩子有一個無憂無懼的成長空間。
鰻魚媽媽在自己另一則影片《媽媽不是佣人》的介紹寫道,當初拍攝影片的初衷就是呼籲「媽媽不是佣人」的教養理念,而影片「意外引起超過300 萬個瀏覽與10 萬次以上的分享和讚,後來也造成這個粉絲頁的成立。」
她表示自己不反對或是禁止女兒使用3C用品,「不想過度保護孩子,只想趁著我們還幫得上忙的時候,趁著他們還緊靠在我們身邊之際,透過共同參與的方式,透過將數位化技術融入日常生活與日常教養的方式,協助孩子具備正確的態度、習慣及能力。」
她表示,「家家酒」代表我們對幼兒學習的態度與核心的方式,始終是由小孩的角度出發。
核稿編輯:羅元祺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