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bay 好油
很多人都知道台灣的毛豆在日本很有名,台灣輸出日本的農產品中,名列第一的就是毛豆,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台灣也出口大量結球萵苣到日本,結球萵苣也就是俗稱的美生菜,正是輸日農產品中第二名。台灣麥寮出產的優質美生菜一直以來深受日本加工市場喜愛,指定度極高。國內更有美生菜生產合作社通過GLOBAL G.A.P option2 的驗證(option 2 集團生產驗證),是台灣第一個結合眾多農民的集團生產的成功範例。
結球萵苣也就是俗稱的美生菜,正是台灣輸日農產品中第二名。(記者黃淑莉攝)
(圖:作者提供)
只是,今年的美生菜不但榮景不再,還很淒慘。以往台灣的產季正好都與日本進行季節性交換,這是因為日本冬季氣溫過低無法生產,只能進口台灣的美生菜供應市場,但今年由於暖冬,導致台灣的生菜生長過快、供應量過高,加上西螺某個盤商因為看好美生菜市場,進行上百公頃的大面積契作,生長快,種植面積大,導致供應量過高。同樣的,需求國日本也因為暖冬的關係,四國九州地區今年可以生產美生菜,這導致日本市場對台灣需求大減,在供給大於需求的因素下,今年的美生菜價格非常之慘,廢棄不收成的面積也相當多。
從台北市的批發供應價就可以看到從1月開始,美生菜就在10元附近震盪,美生菜是重量很輕的蔬菜,1公斤10元,代表在農民端收成的價格一顆剩不到3元。
美生菜是重量很輕的蔬菜,1公斤10元,代表在農民端收成的價格一顆剩不到3元。(圖:截自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網頁)
每年的二月一期稻作開始之後,生產面積就下降,美生菜在三月之後價格會開始上揚,但頂多供應到四月,算是還有個尾盤可以讓生產者稍微回補一點。正常的情況下,美生菜的價格在這個時候會不斷上升,但從20日起,媒體配合陳宜民委員質詢時說,「結球萵苣的農藥殘留放寬20倍」後,三天的時間內,就從每公斤均價13元跌到10元,跌幅30%,媒體還大幅報導,萵苣生吃等於喝農藥。
媒體果然是亂源,請問萵苣生吃等於吃農藥的依據何來?
今年種植美生菜的菜農已經夠悽慘了,好不容易有尾盤補一些回來,又因為這種亂七八糟的新聞導致菜價下跌,它們的損失又要叫誰來負責呢?新聞媒體本應依新聞專業進行調查事實以及相關之平衡報導,但多數媒體已經失去調查及平衡的能力,一切都以聳動搶收視率優先,不斷造成民眾的恐慌。還好,網路自媒體發展的型態,可讓不同的資訊及觀點散佈出去,平衡恐懼一言堂。
媒體大幅報導「結球萵苣的農藥殘留放寬20倍」萵苣生吃等於喝農藥。(圖:截自中視新聞畫面)
去年4月1號,主管機關就已公告達滅芬在萵苣上的合法殘留量為6.0ppm,但媒體(尤其是中視)卻故意略過不提,用2009年的0.5ppm當基準指陳主管機關將藥殘標準放寬20倍,為什麼不是用2016年的基準來說放寬1.6倍呢?放寬1.6倍之後,生吃萵苣就等於喝農藥,這種邏輯實在令人難以理解。更有媒體竟把已故毒物專家林杰樑口中具有風險的「達滅芬」提高到10ppm。,且來看看林杰樑以前是怎麼說: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達滅芬屬於低毒性農藥,不會致癌、不會致畸胎,如果攝取過量,仍會對肝、腎造成傷害。
達滅芬是低毒性農藥,攝取過量會對肝、腎造成影響,攝取過量又該怎麼定義?
食鹽攝取過量也會造成腎傷害,難道你就不吃鹽了嗎?其他國家的允許值呢?日本的菠菜允許到50ppm,ホップ甚至到80ppm,台灣生菜的10ppm真的不是算很高,達滅芬是一種廣效性的殺菌劑,根據使用過的農民表示,過了標準停藥期,再過幾天採收還是有些微殘留,因此如果不提高殘留標準,這支藥對農民來說難以使用。
不是提高允許殘留量,就是對食安放水。
達滅芬是一種低毒性的農藥,若因為殘留的問題使農民無法使用,可能間接使農民選擇使用其他毒性較強的農藥。主管機關提高農藥殘留時,一定是以每日容許攝取量(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為基準,不可能逾越這個標準,以ADI為基準訂立最大殘留容許量(MRL,maximal residue level)。
放寬農藥使用準類就是毒害消費者?
其實,不放寬農藥使用才是真正的毒害消費者,走向減藥生產當然是一個趨勢,但要走向減藥生產,反而要開放更多類型的農藥,為什麼呢?以目前農藥開放的類型,高毒性的農藥都很難申請通過,因此藥商在農藥上的開發多以低毒性的農藥為主。如果今天的蟲害是小菜蛾,只有三支農藥可以合法使用時,抗藥性一定會提高,將導致使用的數量跟次數增加,反而造成農藥使用更多無法達成減藥,如果有七支農藥可以合法使用,抗藥性相對就會降低,反而可以降低農藥使用而達到殺蟲的效果。
生產端的改善才是提升食安之道
要提升農產品安全依靠的不是嚴格的農藥種類限制及使用,而是指導農民如何使用農藥及其相關原理,可惜這些在我國的良好農業規範裡面(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完全沒有提到。
目前亞洲地區開始推動的ASEAN GAP相關手冊中提到了植物保護劑PPP的使用(plant protection products):
使用植物保護劑需要依照作用機制使用,不可連續兩次使用同一種作用機制MOA(mode of actions)的藥劑,作用機制如下:
1. 抑制電子傳導鏈型藥劑
2. 抑制脢作用型藥劑
3. 抑制核酸代謝與蛋白質代謝型藥劑
4. 抑制固醇合成式藥劑
而農民使用前也必須清楚以下:
化學持續性
化學MOA
使用的是接觸型或是系統性藥物
同類型不可重複使用
護具穿戴
在食安議題與用藥安全上,許多團體往往都是為反對而反對,卻從沒想到該怎麼做才能使食的安全更有保障,要改善台灣農產品的藥殘問題,供應消費者更安全安心的產品,不應該是從後端的檢驗端做起,而是由前端的生產端改進才是正途,不然,照理說,新政府上台之後高喊「十倍檢驗,十倍食安」應該可杜絕食安漏洞,但學校營養午餐抽檢出農藥殘留又怎麼會層出不窮?
此外,有些立委以「農業立委」自我標榜,卻毫無任何農業專業,在食安議題上,認為只要靠檢驗跟緊縮殘留標準食安就能提升,但對於台灣農業的GAP既落伍又不合時宜卻置若罔聞,在農藥殘留的議題上從不講求科學證據,以個人主觀意識凌駕專業理性討論。在可預見的未來,當美豬的議題進行討論時,是不是也要轉換立場要求民眾接受美國的科學證據?難怪會被譏為髮夾彎!
生產端的改善才是提高食品安全的唯一正途,制定一個良善可操作的良好農業規範GAP讓生產者有所依據,才是正本清源之道。農業做為一項產業,需要有策略方向與完善法規,要講證據、談邏輯,要是個人主觀意識能成事,台灣農業又怎麼會淪落至此?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