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ReNews/20170226/640_21d01e8c6a57999547e555336b488d56.jpg)
番紅花/作家連續放假4天,正是和孩子深入聊天的好機會,煮一些家常菜、放一些喜歡的音樂、準備一些零食和泡一壺茶,孩子告訴我最近他正積極蒐取、研讀「器官交易」議題的論述和情報。這是學校辯論社的指定作業,他也因此而展開探索全球人體器官交易的內幕,支持器官買賣或反對器官買賣,對孩子來說,這無異是一場哲學思辨之旅。然而,學校終非一處僅提供智育的場域,孩子話鋒一轉,說學校家長會正在收取「廁所清潔費」,費用不多一整學期僅幾百塊。由於學校廁所的清潔工作完全未交與學生負責,全數外包給坊間清潔公司,一整年的廁所清潔費用約台幣100多萬,阿姨也確實將廁所打掃的乾淨無異味,若不交這筆費用,每天使用廁所的他內心覺得過意不去。只是如果能夠選擇,他倒是支持由學生自己來打掃廁所,那100萬元拿來增添學校圖書館藏書設備,可就不得了了。孩子應不應該、適不適合打掃學校廁所?這問題爭論已久,主張孩子不該打掃學校廁所的父母和家長會,堅持孩子到校的主要任務是「智識的學習」而不是基礎勞動教育,因此發動家長募款來負擔這筆清潔費用,校方也多選擇配合的態度。如今不僅私立中小學的孩子不須打掃學校廁所,少子化的今天,許多公立學校孩子也在家長會的支持下,不必再自己動手清潔維護日日進出使用的公共廁所。 我忍不住想,當代父母是如何來延展(或剝奪)孩子雙手萬能的意義性?一所學校若有500個學生,就有500雙手,有3000個學生,就有3000雙手,這些手除了拿來寫功課,若輪流拿半小時來掃廁所,讓孩子體會勞動的過程,會產生什麼樣教育的火花?首先,孩子必先得學習「廁所文化」,也就是使用廁所的禮儀,而學校正是孩子自小學習廁所文化的第一個地方。我經常告訴孩子,往往在別人看不到的暗處,才是你個人教養的考驗,沒有人會看到你在廁所門內的衛生紙是不是丟準垃圾桶、衛生棉是否捲起包好、抽水馬桶是否按了、馬桶坐墊是否保持乾燥,但那並不防礙你個人的同理心、公德心和文明進程,把公共廁所弄髒不僅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對清潔人員造成更大的負擔,且讓你感受到自己的不光明正大。無論如何,孩子,廁所門內的修養和禮貌,是非常重要的。而我觀察我兩個孩子在國小和國中階段,藉由打掃學校廁所的勞動過程,學習到課本和家庭教育難以強調、深化的精神價值:一、廁所清潔也是門專業,如何針對不同地方的頑垢來選擇清潔劑和打掃工具,如何提醒自己和來上廁所的同學別因濕漉漉和水漬而滑倒摔跤,都讓孩子摸索了一段時間。雖然這不能正面幫助孩子讀書考試,但勞動教育理應蘊含在日常生活中,奉獻使人快樂,勞動使人忘憂,與其安排孩子去當假日志工,不如放手讓孩子參與校內的廁所清潔。二、一人不能獨力完成廁所大業,這必須是團隊合作後的成果。在組織裡難免有人不認真掃、不想掃、隨便掃,但也有人總是精神勃勃地正面迎戰、總是思考如何可以把廁所打掃得更乾淨。孩子們在這組織裡,以激勵來取代指責,學習溝通和折衝的藝術,不論你喜不喜歡,在一個團隊裡,你必須放下你個人的好惡,誠實面對你無法迴避的責任,把它做好做滿。而這不是很重要、很可貴的的學習麼?捨不得孩子打掃學校廁所,也就剝奪了孩子體會勞動、奉獻、同理、團隊精神的機會。讀書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我贊成讓校內那幾百雙、幾千雙小小的手,下課時間戴手套、提拖把水桶,一群人學著把廁所打掃的清潔無臭,臉容綻放著有成就感的笑容。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