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2.thenewslens.com/2017/2/aqrm0qw8bsgvtz51sp0qtyel4afcym.jpg?fit=crop&h=600&q=100&w=1000)
從2015年開始,一群年輕人在網路上舉辦非正式媒體「眼球中央電視台」,模仿中國央視以及台灣戒嚴時期「反攻大陸、愛國愛民」等口號播報新聞。
搭上2014年318學運帶來的台獨風潮,眼球中央電視台刻意使用如今看來已不合時宜的中華民國憲法,重新詮釋台灣重要政治事件,幽默風趣的表演方式,成為年輕人之間熱烈討論網路媒體之一。
在內容上,眼球中央電視台不僅玩弄中華民國憲法與過去國民黨統治的政治符碼,帶來一種違和的時代感,內容方面更是不避諱地表現出節目製作方的進步立場。
同時,雖然眼球中央電視台只是青年們在閒暇之餘的組成,卻花費極大心思,將規模提昇,不僅有網路,更有線下活動:最經典的莫過於2016年的眼球中央電視台春晚,模擬中國官方的春晚格局,成功表演一齣令人印象深刻的政治嘲諷劇。眼球中央電視台不過火的玩笑與進步派立場,成功吸引到不少媒體人、社運人的眼球。
2014年318學運與新媒體興起後,隨著網路工具日新月異,各式各樣的政治嘲諷劇本也越來越豐富。在影視媒體方面,如同眼球中央電視台,用幽默手法呈現時事的節目,台灣並非頭一遭。
在陳水扁執政的2000-2008年間,受到高度歡迎的政治嘲諷節目「大悶鍋」,透過模仿與諷刺劇本描述時事,誇張的演出與荒謬的對白,讓「大悶鍋系列」在當時家喻戶曉,連不黯政治的人群、孩子們都能夠哈哈大笑。從大悶鍋到眼球中央電視台,這類政治嘲諷劇本有何不同?難道不過是看誰的政治勢力大,誰就可以去操弄醜化嗎?
比較兩者的幽默與幽默的意圖,事實上還是有著格局的落差。在表演的專業度上,「大悶鍋」的娛樂效果很高,演員們的模仿與專業團隊打造出的節目,自然有其水準。
但在內容上,除了醜化與譏諷,當時所謂的「幽默好笑」,多半建立在對弱勢的歧視與污名之上。在一旁舉牌的美女、醜化精神病患的言論,這些在台灣綜藝節目中被視為幽默的「梗」在大悶鍋中絕不會缺少。大多數的嘲諷是針對人物本身的言行特徵,模仿的精緻度,卻沒有具體想要告訴觀眾的時事觀點。
相對而言,業餘的眼球中央電視台雖然以短片為主,但因為團隊在節目的方向與立場上相對明確,所有符碼的運用與劇本,是為了要凸顯現實的荒謬、保守方的強詞奪理,同時也不忘記提醒「如此可笑的劇本就在現實中上演」,每個被取悅、歡笑的觀眾,在明白劇本與台詞的意義後,能與現實中的新聞時事做對話。
舉例而言,在同性婚姻為了舉辦公聽會吵得沸沸揚揚的當下,眼球中央電視台也舉辦了「異性戀婚姻公聽會」,轉化觀看同性婚姻新聞的角度,也同時帶出婚姻制度的問題,協助討論進行。
笑,是一種社會性的溝通方式。人們之所以會笑,一方面需要理解笑話的脈絡與情境,另一方面也來自於明白一個笑話中所破壞的結構,以至於覺得好笑的理由為何。
看到醜化的神態、激烈的肢體語言,我們的笑來自於知道一般社會中那些姿態是不被允許,或是該感到羞恥的;看到污名化的弱勢者被譏諷而笑,來自於社會整體對於弱勢者的排斥;但透過劇本的呈現讓觀眾意會到現實結構導致的荒謬而笑,這樣的劇本這需要複雜的概念轉換,也需要觀眾有足夠的素質去理解這些劇本。
在民主制度發展行之有年的歐美國家,這些政治嘲諷節目也相對成熟。卡通如《南方公園》、《辛普森家庭》,脫口秀如《Political Incorrect》、《The Daily Show》等,或是在台灣較為知名John Oliver的《Last Week Tonight 》,也是歐美政治文化的一環。
前陣子,歐洲諸國也因為川普當選,錄製充滿國際政治梗的嘲諷影片,一方面譏諷川普在人權議題上的失靈,也帶到各國之間關係越來越緊張。當然,這些節目也未必都不回出錯,當然也有著醜化與污名的橋段,在部分卡通中更是髒話不斷,但相對於台灣,影視產業對於政治題目相對嫻熟,觀眾接納度也夠高。
更多時候,人們取得新聞的來源是來自於這些節目,而非傳統主流媒體。然而,這樣的市場與產業能被撐起來,來自於人們不避諱進行公共討論,也需要有足夠多的觀眾理解政治現況,且同意這樣的幽默感。
當產出影視媒介的成本越來越低,政治工作者們又期待將幽默有趣作為政治推廣的入門,我們當然樂見更多嘗試、更多可能性不斷出現。
但在經營一個自認為幽默的劇本的同時,也值得我們回過頭思考,一個好笑的文案、好笑的劇本中,夾帶著什麼樣的邏輯、意圖達成什麼樣的效果?創作的過程是政治的,更何況使用的主題就是政治題目。引起他人歡笑與注意的同時,也許在生產一個劇本的過程中,更重要的目的是要去思考。
本文經新公民議會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孫珞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