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週一厭世的你,或許就會想讀一些負能量或是輕鬆的文章。不過認真聊聊厭世這件事情,過去我們國文課本中往往較傾向選擇溫情、正向、勵志的文章,建立各式各樣人品道德榜樣。若有失敗卻無法重新振作的例子,那就是「不值得學習的對象」——但生命卻不盡然是如此啊。而李賀就是這樣一個經典的例子,一個才華洋溢卻 26歲就抑鬱而死的詩人。
(責任編輯:林芮緹)
![](http://buzzorang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0CqbqT02.jpeg)
或許可以來談一下「厭世」。
年前給學生上課,聊到李賀。學生從資料裡看到的李賀,就是那個短命的天才少年,一生鬱鬱寡歡,作品帶點陰森氣,才華洋溢,人稱「詩鬼」。
學生對於「詩鬼」是很陌生的,李賀詩作其中一大特色,就是他那帶著濃豔色彩的厭世風格。不過一般高中選文不太會選這些。
覺得有點可惜,隨手抄了一首詩在白板上,告訴學生這是我數一數二喜歡的一首詩。
詩是李賀的〈將進酒〉。
「將進酒」本是漢樂府中的曲調,約莫是種勸酒歌,後來的詩人拿這個古題來寫新詩,這是很常見的情況。
大家最熟悉的,當然是李白的那首〈將進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我們最初認識到的李白形象大抵如此。
古人寫勸酒,多多少少都會帶點人生苦短,該及時行樂的味道。這稱不上厭世,就只是讓飲酒多了一些人生思索,安頓生命的躁動與不安。
「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等句,固然也感歎時間流逝,「但願長醉不願醒」是李白選擇的人生態度,姿態上仍是比較瀟灑的。
可李賀不同,他的人生坎坷,所處的時代亦坎坷,且看他的〈將進酒〉:
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
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吹龍笛,擊鼉鼓;皓齒歌,細腰舞。
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這首詩我切成兩部分給學生看:
其一是前半部的琉璃、琥珀,一直到「皓齒歌、細腰舞」。「鼉」是一種爬蟲類,「鼉鼓」用這種動物的皮製成,據說擊打起來聲音類似鼉鳴。
琉璃酒杯、烹龍炮鳳、繡幕香風、龍笛鼉鼓、歌妓舞女,李賀前半部寫的聲色飽滿,種種物質感官享受淋漓盡致。
我問學生,這樣極盡聲色享受的筵席,理應讓人感到滿足,但先不讀後面的詩句,單就前半部而論,大家有沒有感受到一絲一毫的歡愉?
學生搖搖頭,我想他們是敏銳的,或者李賀的文字經營確實功力精深。
的確,前半部的詩作儘管將種種物質推到極致,卻只堆積出滿滿的空虛。李賀在這些詩句中,沒有穿插任何一點主觀情感書寫,都只是客觀的描述。
也正因他前面的鋪陳如此,後面「況是青春日將暮,桃花亂落如紅雨」一出現,所有的情緒都被點燃,前面極盡奢華的饗宴,瞬間成了苦短人生的最大諷刺。
末二句最是厭世:
「勸君終日酩酊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平生以嗜酒出名,蔑視傳統禮法,曾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等等狂語。
李賀寫劉伶,不知是否在他的身上找到了一些共鳴。劉伶已死,酒是再也喝不到了,那麼李賀呢?
李賀的生命如此艱難困頓,不圖一醉,又能去向何方?青春日暮、韶華易逝,這些對生命中充滿掙扎與矛盾的李賀來說,比起一般人又更難以承受。
李賀的〈將進酒〉沒有太多的人生希望,他和李白能銷萬古愁的痛飲是不同的。有人說李白也寂寞,李白寫飲酒,多多少少有種自我安慰。
這當然也是個不錯的詮釋方向,但比起李賀,李白畢竟曠達許多。
李賀的「勸君終日酩酊醉」已然不是沉痛了,而是一種對生命蒼涼的麻木。這份情感大多數的學生是不懂的,或者很多人一輩子也不會了解。
可我給學生讀詩,往往並不是要喚起他們的共鳴,期待他們能為此感動。
我只是希望透過這些詩作,告訴他們創作者與作品之間大致上是怎麼回事,如果可以的話,仔細看看這些曲折坎坷的生命,再回頭想想自己曾經擁有或失去的,那也很好。
又或者,不要追求從這些詩作裡得到太多即時性的收穫,就只是學著怎麼凝視,凝視一個生命的艱難甚至麻木,靜靜地看、靜靜地想。
不是每個古人都足以作為我們的人生榜樣,或者,我們不需要再去塑造一個個才華洋溢,又願意在人生風雨中屹立不搖的形象,好似我們的語文教育總能溫暖明亮,總能成為孩子生命中的燈塔。
我們的教育已然不缺人格典範了。
死亡、暴力、性慾、厭世等等題材,許多不堪的題材課本中並不是全然沒有,但漸漸的,我們的選文往一個更安全的、充滿溫情的方向走去,對於那些醜陋的、沉痛的,開始避而不談。
我們期待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卻時常得遮遮掩掩。
最後我們要學生在作文紙上寫自己的人生風景、嘗試種種感悟,要言之有物,但不許他們對人生下太過悲觀的註解。
我們要學生抒發自己的感受,卻成為一種泛道德化的情感期待。
我們只教孩子跌倒了要站起來,卻不習慣過問他們為什麼會跌倒。
那些一倒地就再也爬不起來的,很抱歉,不是值得學習的對象,所以我們不要去看、不要去聽、不要去想。
可這世界一直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黑暗,人生一直都比我們預期的要艱難不是嗎?
勸君終日酩酊醉,李賀勸的不是別人,只是自己就此沉沉睡去罷了。
然後他不到三十歲就死了,生如夏花,絢爛只是一轉瞬。
詩裡面沒有太多人生的希望,有的只有種種厭世的淒美文字。
所謂厭世,不只是悲觀,只是比一般人更認識了這個世界一點。
可如果我們始終不敢去碰觸這一塊,誰又能保證未來日子能一直堅強。
或許該慶幸的,讀這些詩的時候,我還能陪在孩子們身邊,還能陪他們一起凝視這些。
讀詩總該去追問那些詩作背後的生命荒涼,總該去看見詩人心中的軟弱。不要怕,不要怕去揭開這個世界的傷口。
此刻提起勇氣,真正的艱難來臨時,我們才有更多硬挺過去的可能。
(本文經合作夥伴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厭世這回事〉。)
延伸閱讀:
從項羽與韓信的故事來看:年輕生命的逝去,任何人都無法輕易下定義
課文消失了,但封建思想至今陰魂不散——國文課本裡被當牌坊的賢妻良母們
你看不見我內心的沮喪,又怎麼知道「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