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1.thenewslens.com/2016/11/rgt6fo777g3qo3jud136s3i136zrte.jpg?h=600&q=100&w=1000)
「你放心把孩子交給一位男老師帶嗎?」為了做男幼教老師的主題,我對身邊所有有孩子的父母問了這個問題。沒想到同一個問句,在上一代父母和現代父母身上,有截然不同的答案。
平均年齡50以上的爸爸媽媽普遍回答:「當然不放心啊,這是安全問題!」
而30-40歲的父母則給予這樣的回答:「看人,應該和性別無關。」甚至有一位年輕爸爸對我說:「這樣的問法好像性別就是唯一標準?我只能說,我不會因為是男老師就排除他。」
是什麼關鍵讓兩代父母有不同的角度呢?身為少數中的少數,男性幼教老師在保守的幼教圈裡的處境為何?在「性別平權」不斷被討論的社會裡,孩子又是否在隱含性別歧視的環境中長大呢?我們邀訪了三位男性幼教老師,分別是進入幼教圈十年大蔣(園長)、三年的胡老師和剛入行一年的小草老師,從他們述說的經驗和故事中,我們一起了解這些問題,也讓未來可能成為教育者的我們,為幼教圈打開另一扇門。
一位熱愛幼教卻屢遭拒絕的男老師
進入幼教界超過十年的男性幼兒園園長大蔣,對我描述當年找工作處處碰壁的故事。
大蔣老師畢業於幼教系,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明顯感受到自己在系上的性別差異。他說,班上80位同學中,包含他只有三位男生,身為3%的男同學,最後也只有他進入幼教圈。(根據2015年資料,台灣大專院校幼兒教育學系男生比例是10.1%)
十多年前畢業了,大蔣老師打電話至非常多幼兒園應徵,不管是公立或私立,對方只要聽到他是男性老師,就會立刻把電話掛掉,或是表明不會讓他帶班,只能做行政工作。
我是專業的幼教老師,但當年卻因為性別頻頻遭惡意拒絕。我曾一度絕望到想去考娃娃車司機,我心想,這樣至少離孩子近一些。
大蔣在處處碰壁後決定先去當畫畫老師,直到數年後一所幼兒園有急缺,他才終於正式踏入幼教圈。
「那正式進到幼教圈後,應該就一帆風順了吧?」我問。他笑笑說「當然沒有!我進幼兒園的第一天就有家長把孩子轉走,理由是不讓自己的女兒被男老師接觸。而且轉校就算了,那位家長採取轉班的方式,擺明向大家宣示這件事情。」
老師表示,十幾年前很多男性老師都因為無法承受園方和家長的性別刻板印象,憤而離開幼教圈(甚至連入門票都沒有)。傳統父母總把幼教老師當成孩子的保姆或托育對象,不重視也不了解他們的專業,更何況是一位男性老師。從當年家長的眼神中,他可以讀出他們的語言:「我寧可歧視男老師,也不要讓孩子有風險!」
多年來沒人把性別問題凸顯出來,現在是否該開始?
男幼教老師有什麼優勢是女生沒有的?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性天生體能較大多女性還好,再加上部分男性在當兵中學到如何管理和操練,都是在教育現場可以用到的技能。大蔣老師非常注重孩子體能發展,他發現許多幼兒園的體能課程都是外包形式,一週請外部老師進園中陪孩子唱唱跳跳一至兩次; 此外,不少女老師也不太了解如何訓練孩子的身體,「我常看到孩子在操場玩得汗流浹背,卻沒看到老師的身影,原來女老師跑到樹蔭下躲太陽了!」=
但性別差異不能拿來作為歧視的理由。在這個依然傳統的幼教圈裡,多年來沒有人注意性別問題,是因為最早真的沒有男性,直到漸漸有零星幾位出現且求職失敗後,這個問題才漸漸存在。大蔣老師認為幼教圈一直充斥著女性思維並不是一個健康的走向,且女性在幼教圈子裡掌握的權力卻又是模仿男權思維,未來要如何教育孩子性別平權的概念?
台灣政府對於基礎教育的重視仍然非常弱,不管是師資或性別平權的培養、教育資源分配都呈倒三角形。大蔣老師說,經過十多年的觀察,他看見幼教圈細微的變化和開放,雖然仍有非常大的進步空間,但現代家長開始會給予男老師讚美和肯定,男性在專業上的優勢也會慢慢跑出來。「相信看見孩子被照顧得很好,信任我們的家長越來越多!」
他強調,雖然當年跌跌撞撞地進入幼教圈,還遭受到許多園方和家長的質疑,但他至今仍非常享受這份工作,因為和孩子互動真實又很幸福,孩子的情感回饋也很多。他也深深希望未來幼教界的性別平權能越來越進步。
在教育現場,男老師的尷尬難題
在新竹任教的胡老師擔任幼教老師三年,他說幼教現場的確會碰到很多性別教育難題。例如幼教老師有時要幫孩子做身體清潔上的協助,身為男性老師也要格外注意。「曾經有女學生當場大便在褲子上,剛好我的搭班老師也在忙碌,我必須立刻協助她清理,但心裡仍有擔憂,怕家長會有疑慮。」
「當時我的作法是在別班老師(女性)的視線範圍內,教她清潔和協助她,畢竟有第三方見證,才能更保護自己。」另外他也說,老師們必須在家長來接送時主動告知,比起孩子回家自己講才得知,家長感受會更好一些。他曾聽過某前輩,也因為用手摸了一下女同學的頭,給予適當鼓勵,隔天卻被在場的家長寫聯絡簿要求道歉。胡老師解釋,幼兒教育中需要大量情緒安撫的動作,但因為家長的過度反應,使得過去許多男老師都不敢再做。
他也說當女學生足球踢得好,或男孩畫畫很傑出時,他都會忍不住想特別給予誇獎。一旦有這類衝動,他都會開始省思,是否在教學放入了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這時我會請他上台分享作畫的過程,為什麼想用這些顏色?不要把他的性別特別凸顯出來。」
胡老師表示,在教學現場他不會太注重自己是男生的身分,因為不能忘了回歸老師的本質。他說,一開始進到這個產業時,的確花蠻多時間學習如何跟女性同事相處(特別是搭班老師十之八九都是女性老師),因為男性和女性思維本身就不同。但只要和同事討論時回歸老師的天職,只要教學方式對孩子是最好的,通常都會達到一個很棒的共識。
胡老師相信孩子是支撐社會的重要人物,要給予正確的價值觀,家庭教育很重要,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做好,老師便是最重要的第二順位。傳統認為孩子的教育工作都落在母親(女性)身上,但近年來越來越多教養類型的書籍都是以爸爸(男性)作為主角,同樣的,幼教圈也應該如此。有時他會用男性角度給爸爸建議,因為以男生角度切入,爸爸們也會比較容易理解。
胡老師相信,一位男性老師可以成為孩子的男性性別典範,讓孩子知道,男性不一定要做他們心中認為男性主導的工作,如果孩子從小就有這個概念,對未來選擇的路上會很有幫助。
用心帶孩子與不同性別相處,就不用怕會教出有性別歧視的下一代
在新北市幼兒園工作、剛入行的小草老師認為,老師認為台灣幼教圈仍有種母親養育孩子的教養面向,幼教師男女比例或許因此懸殊,但身為一位在幼教師圈中極少數的男性,他很認真的說,他現下並不會太在乎男女幼教師的比例,因為這是自然形成的,他更在乎的是,他能利用自己的專業在幼教圈做些什麼?
小草老師說他並不喜歡帶孩子玩傳統的「扮家家酒」,那些只有爸爸一開始就出門工作、媽媽則必須留在家煮和飯照顧小孩的戲碼。相反地,他會選擇用生活且社會化的方法設計各種情境。例如把教室布置成披薩店,讓孩子去玩各種角色,服務生、客人、廚師、結帳員等。「孩子學會『角色取替』才能從別人的角度看不同的事情,在保有純真的前提之下,讓他們逐漸貼近社會,並使用他們自己的特質去學習.才是幼兒教育的重點。」
「買童書時,我都很認真挑選性別友善的書籍。如果不行,我也會在唸完故事後拋出聽似單純卻不簡單的問題。」像是什麼?我好奇的問。
「為什麼故事的母親角色永遠都是熊媽媽和兔子媽媽呢?野狼媽媽可以嗎?公牛可以喜歡花朵嗎?公主可不可以拯救王子?」。他深信,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從對不同性別的瞭解,進而學習與不同性別相互尊重的相處之道,就不用怕會教出有性別歧視的下一代。
與三位老師約訪的這天,剛好是婚姻平權委員會審查日,或許談得內容和性向無關,跟婚姻也無關,但卻和平權緊緊相連著。我很幸運的是,在這個令我焦躁的日子裡,我遇見了在性別比例超級不均衡的工作環境中,三位熱情,還願意維繫性別平等教育的好老師,最重要的是,他們很認真地看待自己在幼教領域的未來職涯發展,期許自己能更上一層樓,對社會發揮正向的影響力。
面對性別平權這件事,誰都不該騎在誰的頭上,先想著「平權」就好,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需要大家繼續在各個領域中發揮各種角色和特質,一起好好努力,就像今天遇到的三位老師一樣。
其實,很多事都在慢慢變好的,我深深相信。
洞悉粉紅男人的内心世界:為何「他」不能從事「她」的工作?
- 嘿,真男人!不是你們應該從事什麼,而是你們「可以」做些什麼
- 我們的無知傷了多少男孩的心?男芭蕾舞者絕對不只是緊身褲而已
- 女性化長照體系下的男子氣概:高齡社會來臨,誰來照顧你? [1/11]
- 男性率取率低,上飛機又被說娘?空服業由內而外的性別歧視 [1/12]
- 全職爸爸說出「想當褓姆」的心聲,家長網友:有愛為何不可以? [1/13]
- 不是女性專利!一位「男」丁格爾:性別不足以讓我成為護理逃兵 [1/14]
- 我不適合、這行不通:男士們,你還在因「性別刻板」畫地自限嗎? [1/15]
- 女權運動的下個階段,是男權運動 [1/16]
核稿編輯:楊之瑜
在藝術創作全球化的時代,世人對於「美」的認同不受國界限制,也不應受到種族及性別框住,但許多專業領域裡仍有牢不可破的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芭蕾舞者,就是其中一種。
提到女芭蕾舞者,大家心中的畫面或許是輕盈優雅的白天鵝,纖細的雙腳踩著足尖鞋。男性芭蕾舞者呢?是否只是黑色緊身褲?究竟這類迷思在過去抹煞了多少天賦異稟的男性、傷了多少人的心?而在即將邁入2017年的台灣,是否已漸漸擺脫這種角色定位,讓更多男性在芭蕾舞界發光發熱?
我們訪問了「芭蕾群陰Ballet Monsters」林秉豪,針對以上問題,他也有話要說。
出自美術背景的服裝設計師林秉豪並不是習舞長大的。他的妹妹從小念舞蹈班,常常在家中練習劈腿等各種舞蹈動作,身為高中生的他雖然學的是美術,但看著妹妹在他面前炫技,也激起了他對舞蹈的好奇,開始參與了舞蹈科公演。一開始或許只是抱持著「試試看吧」的心態,沒想到燃起了藏在心底的舞蹈熱情。他在還沒告知家人的狀況下,以補習的名義偷偷到外面學舞,也順利考上了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
藝術學校裡的男女比例本來就不是很均衡,舞蹈系更是。林秉豪說,他屬於非常幸運的一群,因為進舞蹈系時剛好是第一屆獨招。「那時我們的系主任是知名舞蹈家羅曼菲,她認為台灣長年以來在舞蹈界,男女比例嚴重懸殊,這影響的不只是舞蹈畫面而已,而是會創造出不健全的舞蹈教育環境!」因此羅曼菲提倡招生男女比例各一半,最後成功招募了15位男學生和15位女學生,打破了舞蹈教育裡多年的性別限制。
林秉豪說,舞蹈不只是藝術的一種呈現方式,更是可以使人身心健全的一種運動,因此在這個基礎之下,更不是女性專屬。早期許多人認為舞蹈以女性為大宗,因此跳舞的男性一定會很陰柔,但在藝術全球化的世代,這種概念已經漸漸被推翻了。「學習舞蹈可以訓練非常多方面,芭蕾也好,現代舞也好,各種舞蹈都需要高度肌耐力訓練,對於音樂和節奏也要有一定的品味和sense。」
芭蕾舞蹈界是否都是以女舞者為主?林秉豪笑笑說,許多台灣民眾對於西洋藝術一點都不了解,總會自己編一套主觀又扭曲的方式去解釋,使得跳芭蕾的男生在台灣好像怪人或異類一樣。
古典芭蕾舞劇裡的大雙人舞中,都是男女舞者一起表演,接著編排男女舞者各自Solo後,再結合表演,絕對不會只讓女性占上風。國外的芭蕾舞團中,男女比例不是4:6就是各占一半,這更可以證明,芭蕾舞絕對不是女性專屬。
我們身邊,可能都有一位比利.艾略特
在2000年上映的電影《舞動人生》(Billy Elliot)裡,熱愛舞蹈的12歲男孩比利.艾略特希望能成為一個芭蕾舞蹈家,但父親卻逼著他學習拳擊,在百般掙扎之下,比利決定偷偷跑去學芭蕾舞。即使被父親發現後慘招斥責及懲罰,比利仍在舞蹈老師喬治娜秘密訓練下,有了進步並發揮才華,成為成功的芭蕾舞者。
Billy Elliot在英國的情節,是否也在台灣上演著?林秉豪說,這狀況在台灣很像,故事中的比利從英國東北的達拉莫煤田到倫敦考舞蹈學院,就很像台灣很多孩子都渴望從鄉下到城市來習舞一樣。「對於孩子開口說想學藝術、想跳舞,傳統父母都會打一個問號,接著問,你學藝術、學跳舞,有路用嗎?但在問這句話的同時,他們已經忽略了孩子是否具有才華。許多孩子的天賦便在扭曲的狀態下被埋沒了,特別是許多潛力十足的男孩。」
林秉豪強調,很幸運的是自己念的高中有許多藝術相關科系,因此爸媽對於舞蹈專業的認定,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太突兀或衝突,但他也說,身邊很多不合理的例子,許多男性舞者出身觀念傳統的家庭,在選擇領域時仍會遭到長輩的質疑。「但若真正靜下心來研究,會發現學習舞蹈可以訓練自己很多方面,不只是『在台上表演』而已。」
他舉例,雲門舞團現在的扛霸子就是他們舞蹈班的男同學,雲門舞集二的重要排練助理也是他的同儕,甚至有很多優秀的同學都成為台灣藝術圈重要的幕後推手。他指出,很開心的是在網路世代裡,大家可以藉由轉貼分享和表演藝術節目看見舞蹈的許多面向,也看到在舞蹈圈中男性有男性的帥氣和美麗,同樣的,女性也有。
現在國中生的課表也有表演藝術課的必選課程,家長對於表演藝術不再陌生,疑惑也比較少。芭蕾舞究竟是不是女性專屬,只要用心觀察便可以知曉,他在職場超過十年了,看過形形色色的舞者,也見證了他們成長的過程,許多父母已經認知到跳舞可以不只是一項才藝,更可以變成獨一無二的專業。
林秉豪也發現藝術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藝人和表演藝術媒合,甚至很多企業都努力地與藝術靠攏。面對台灣的藝術覺醒,他相信藝文的力量可以提升國家素養,「國家如果沒有文化,說什麼話都會變得空洞了。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更是全世界同步進行的,我們必須讓更多人有勇氣踏出那步,勇敢地發光發熱!」
不論什麼性別、專業或遺珠,你的舞蹈魂必須被延續
台灣頂尖舞者都是千中選一,在許多國家(如中國大陸和俄國)舞蹈家更是萬人選一,「我看見許多被淘汰的人都不想再跳舞了,但這種舞蹈魂是必須被延續的!」為了努力達到這個目的,他以自己多年的藝術專業和美學品味自創了時尚舞衣品牌「KeithLink」,各大知名表演團體都搶著和他合作。
在雲門2《十三聲》的演出中,11位舞者以上半場黑衣襯托下半場絢爛迷離的舞衣、跳動的螢光線條,直往觀眾靈魂視窗披甩,沒有人不驚嘆這11條躍動的色澤、生猛。這一件件重擊觀眾心臟的舞衣,就出自林秉豪之手。他目前致力於將時尚元素加入舞蹈服裝,讓台灣舞者都能買到符合舞蹈需求又好看的舞衣。
林秉豪也化身圖文作家「芭蕾群陰Ballet Monsters」,把自己的經歷和觀察,以純手繪的手法,融合輕鬆諧趣的風格,出版了《芭蕾女孩的秘密日記》和《全民跳芭蕾》,揭開芭蕾教室和後台的神秘面紗。林秉豪說,這15年來他看見世界各個大小舞者的生活,許多人為了維持精瘦完美的表演體態,寧願挨餓;在街道上看見欄杆或是門柱時,也抓準機會拉筋;好不容易表演完,男女主角還被迫地要出來謝幕八千次!
這些有趣又誇張的景象,林秉豪透過自己的視角一筆一筆畫下來,「不論你是男或女、胖或瘦、老或少,只要有芭蕾魂,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自己」。他開玩笑的說,在芭蕾世界的人都有相當程度的「自戀」,這種自我信仰和強烈的追求,就是藝術表演者的堅持和魅力。
男孩對你說他想學舞,你會對他說些什麼?
林秉豪很誠實地說,若男孩想成為職業舞者,他會先觀察這位男孩是否天生具有「表演」的天賦,如果老天爺天生賞這位男孩飯吃,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熱情和耐力的考驗,即使遭身邊長輩質疑時,還必須堅持下去並不斷突破自己。他深信,踏入舞蹈領域不代表一定要上台表演,不一定要當「舞者」才會是有出路的,世界上有很多表演藝術欣賞家和評論者都是非常頂尖專業的,所以可以做的比外界想的更多。.
訪談接近尾聲,林秉豪笑著說,「無論如何,開心跳舞是最重要的,不論你是男生或女生,千萬別在乎別人怎麼看你。只要用心和堅持,舞台上、舞台下,都可以讓人看見你驚豔的細節!」我想,這或許就是林秉豪心中,最專業的芭蕾精神。
洞悉粉紅男人的内心世界:為何「他」不能從事「她」的工作?
- 嘿,真男人!不是你們應該從事什麼,而是你們「可以」做些什麼
- 寧可歧視男老師也不要讓孩子有風險?幼教圈不能說的秘密
- 女性化長照體系下的男子氣概:高齡社會來臨,誰來照顧你? [1/11]
- 男性率取率低,上飛機又被說娘?空服業由內而外的性別歧視 [1/12]
- 全職爸爸說出「想當褓姆」的心聲,家長網友:有愛為何不可以? [1/13]
- 不是女性專利!一位「男」丁格爾:性別不足以讓我成為護理逃兵 [1/14]
- 我不適合、這行不通:男士們,你還在因「性別刻板」畫地自限嗎? [1/15]
- 女權運動的下個階段,是男權運動 [1/16]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