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1.thenewslens.com/2016/12/h3okxzwyxhsbv51tyn2ndwbj7ixz72.jpg?fit=crop&h=600&q=100&w=1000)
「我最喜歡拍大便了!」動物保育工作者、人稱「石虎媽媽」的陳美汀說,每次去學校演講,只要一提到大便,小朋友都會全體譁然。她說:「因為我雖然研究石虎很久了,但還是少有機會在山上真正看到石虎,所以就算只看到牠們的大便,也聊可安慰了。」
「你聽見石虎在喊SOS嗎?」她感慨道,從事研究十多年,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石虎長得很可愛,大家因此都很喜歡牠,所以會想關心牠,這是向大眾推廣石虎保育的一個有利點,但除此之外,社會多數人都不知石虎發生什麼事,為什麼迫切地在喊SOS?
靈巧的石虎是「機會主義者」,照理應該哪兒都能生存
台灣本土的貓科動物有兩種,一個是雲豹、另一個是石虎。但不管我們內心是否還存有一點點希望,可以確知的是,雲豹已令人傷心地正式宣告滅絕了,而石虎正危顫顫地一步一步,走向雲豹的後塵。
在台灣,石虎又叫「金錢貓」或「華南豹貓」,牠是很不挑食的生物,老鼠、松鼠、蜥蜴、兔子、蛇甚至昆蟲,都在牠獵食的菜單裡面,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石虎應該很容易生存才對。
再來看看石虎活動的範圍。如果一隻石虎不偷懶的話,牠所需要的活動區域是很大的,像陳美汀從無線電追蹤就發現,苗栗的「阿樹」跟「阿耿」,領地分別就有680跟560公頃,差不多六平方公里上下,比台灣人口密度第一的永和區還大。
由於石虎生活在淺山,所以牠不會只在沒有人跡的原始森林活動;加上生活範圍很大、又不像其他野生動物一樣怕人,因此諸如竹林、人造林、草生地、茶園、農田等村子跟山的邊緣,都有牠的足跡。只是因為石虎是夜行性動物,所以即便牠離人類非常的近,也不會輕易地讓我們看見。
「所以石虎可以說是機會主義者,感覺好像只要哪裡可以找到食物,哪裡牠都會去,隨便到處都可以活,一點也不難生存,讓人難以置信牠會瀕臨滅絕。」因此我們不禁要問——台灣到底發生什麼事?為何連這麼「隨意」的小動物都要失去活路?
無線電追蹤傳回一個又一個悲慘的死亡訊號!
「從我做研究到現在,我已經無法數算我到底看過多少死在捕獸夾之下的石虎了。」陳美汀無奈道出畫面中比人腳還大上兩倍的捕獸夾,是致石虎於死地的頭號絕命武器。
「我用無線電追蹤的石虎,牠的名字叫『阿嬤』,大概安裝三、四個月之後,就收到死亡訊號,我跟隨訊號找到牠時,牠的右前肢就掛了一支捕獸夾,已經是一具冰冷腐敗的屍體。所以能被我親身見到的石虎,都是無數的受傷、截肢、死亡。」也因此相形之下,能看到代表性命安好的石虎大便,更令她感到安慰。
除了捕獸夾,第二個死亡威脅是路殺。「曾經有人通報車禍撞死一隻石虎,結果我在距離車禍十公尺的地方,又發現另一隻裝無線電半年的石虎屍體,牠在我的追蹤下失聯,發現牠時,已經死亡好一段時間。」
第三個威脅是毒殺。「我們第一隻野放的石虎,野放沒多久就出現死亡訊號,可能是被毒死的;還有一隻是從小養的,養大之後野放訓練,發現牠適應得很好,可是有一天收到死亡訊號,我跟附近居民溝通了解後,確定是毒死的。」
陳美汀說,鄉下的阿伯阿嬸會養雞,石虎因為跟人住得太近,所以看到活的動物都當作食物抓來吃,造成這些阿伯阿嬸的損失,因此他們會用捕獸夾、毒餌來誘殺,甚至找獵人來幫忙抓。「現在只要發現石虎離奇死亡,我們都會去做毒物檢驗,例如我們就曾經驗出過好年冬。」
「別再殺石虎了!」你所不知道的更多生命威脅
很多人以為森林的砍伐,會直接影響石虎的生存,這樣說也不算錯,但砍伐的影響其實是短期的,大面積開發反而才是最嚴重、最令人擔憂的棲地永久性破壞。像是銅鑼科學園區,一條直直通往山上的道路比高速公路還寬,整片園區儼然「豪華」觀光景點,那裡原本是很大片的森林,被開發成園區之後不像砍伐後的樹林七、八年會再度長回來,野生動物的棲地只有「無力回天」可形容。
大面積開發還有財團的收購。石虎主要棲地的苗栗山區,近年非常流行水泥造的「豪華農舍」,大片次林地整個砍掉之後種草皮,然後切割成一塊塊,用很夢幻的商業手法吸引嚮往鄉村生活的人來這邊蓋小別墅。但其實都市人只想享受鄉下的新鮮空氣,卻不知失去了原生的樹木雜草很多動物就無法生存。
「我相信許多人都喜歡動物,但我也相信這些購買農地的人,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背後傷害了多少生命。現在都市如此爆炸,許多移往鄉下居住的人要如何採用友善土地的方式過生活,已經需要大家多方從生態角度來著想與思考了。」
不僅如此,很多通往森林的產業道路,是很多人假日單車兜遊的最佳去處,可是對當地人來說,會覺得路小等於不開發、路小等於落後,所以「為了繁榮當地」,路就要越大越好,於是會想方設法讓民意代表催促地方政府把路拓寬。
「大家都喜歡路又大又寬又方便,可是我們必須知道,人類想要的生活方式會付出很大代價,如此一來我們可不可以考慮第二方案的可能性?」
還有跟我們生活很切身,但你可能根本不知道的棲地威脅——石虎很喜歡在果園、茶園、農田的週遭活動,這些都是當地的農作區,農藥、殺蟲劑、除草劑,農人為了收成,不可能不用藥。
陳美汀說:「雖然不是故意的,但在我們飲食之間,其實已經間接犧牲了很多很多生物生存的環境。想要降低生態受毒物汙染的危害,我們願不願意用高一點的價格,去支持友善土地的農產品?好讓種田、種水果的阿伯願意從此不再用藥?」
人類到底做了什麼?現在哪裡還有石虎?
「我可以想都不用想地說,苗栗、台中、南投,沒有了。很多地方都調查過,真的都沒有了……」陳美汀表示,去年有一份報導,將15年來做過的石虎研究公佈出來,苗栗跟南投的低海拔淺山環境,大概是台灣目前維持面積比較大的石虎棲地。
「不用指望國家公園、中央山脈、保護區等地方有石虎(下圖右),去年的研究估算,全台只有標示紅色的地方確定有石虎,其他綠色、紫色的自然環境其實也是不錯的,可是並沒有石虎出現(下圖左)。」
包含紅、紫、綠色區域,這樣的範圍可以容納多少石虎?大概只夠1,000隻;而目前尚有石虎出沒的紅色區域,估計只剩下不到500隻。「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這麼不挑食、不怕人,隨便都很容易生存的石虎,到現在卻只剩下500隻,我們人類到底做了什麼?」
「我們能期望公部門或國家公園保護石虎嗎?沒辦法,因為台灣的國家公園全部都在中央山脈;我們真的都很想保護牠,但真的保護不了,因為石虎的生存區域幾乎都是私有地。」
有少數地主願意接納石虎,會說「算了沒關係,雞就讓牠吃」;但有些不歡迎,還說「你只關心石虎,都不關心人」。
保育的過程難免遇到衝突,例如為石虎被路殺的地點設立警告標誌,但是沒多久所有牌子都被破壞;為了減少路殺,在高速公路上方做了「生物廊道」,讓動物包括石虎都能利用,可是即便如此,都有人會反對。
「所以你聽到石虎的SOS了嗎?問題回歸到最後,或許我們必須問,為什麼要保育石虎?」陳美汀表示,因為石虎是一級保育類動物,是台灣除了雲豹以外僅存的唯一貓科動物,是淺山生態的旗艦物種,牠能維持生態系平衡與多樣性,還能控制齧齒類的族群數量,並達到病原的「稀釋效應」。
所以石虎需要很多人保護,請協助把石虎介紹給更多的人。她說:「當你站在較高的位置去觀看事情的時候,就會發現真正的問題是人──不管是流浪動物或野生動物的困境,都是人造成的,所以這不是應該站在誰那邊的問題,而是我們應該幫助誰、替牠們解決什麼困境。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廣大人類對所有生命應有的一份尊重。」
一隻都不能少!石虎保育行動你也可以做得到
- 請把石虎介紹給更多的人認識
- 發現受傷或死亡石虎要通報各縣市府1999專線
- 不使用捕獸夾!不要放毒餌
- 貓貓狗狗要注射預防針,千萬不可野外棄養、放養
- 不要帶寵物進入國家公園和國家森林遊樂區
- 山區開車切記放慢速度
- 為了保護環境,請支持友善環境的農產品
- 為石虎發聲!也是一種協助石虎保育的工作!
動物當代思潮團隊將持續側記「挺挺動物生活節」各場次講座內容,請繼續鎖定。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