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Yahoo】黃郁棋:罵人無知前先問問自己:你知道有哪些事件,死亡人數比納粹屠殺還淒慘嗎? (4722)

$
0
0

光復高中學生在校慶變裝遊行上扮演納粹,舉國震驚,以色列、德國同聲譴責,就連總統府都介入要求究責、並且代表台灣道歉,抽掉光復高中的銀根。緊接著,網路上開始流傳一封光復高中學生的憤怒信,認為總統不挺自家人,號召大家週一力挺因此事辭職的校長。網路上也陸續有人質疑,是否有些小題大做、不過就是一個變裝舞會,國外也經常有模仿納粹的變裝秀出現,為何唯獨這次鬧得滿城風雨?在批判前,或許大家可以反省一件事:你知道歷史上還有哪幾次屠殺,死亡人數比「納粹屠殺猶太人」還多嗎?

其實,這也不能怪台灣的年輕人。每一件事情的影響力,總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距離而逐漸淡化,甚至消失。如果不查資料的話,你知道歷史上還有哪幾次屠殺,死去的人比納粹屠殺猶太人還要多嗎?估計十個人裡面,大概有九個人回答不出來吧。

是的,若要單論「屠殺」的死亡人數,美洲原住民才是最淒慘的!若將整個美洲都計入,死去的原住民恐怕超過2300萬人,幾乎等於台灣的所有人口數。(包括屠殺以及外來傳染病造成的死亡。)

然而,今天大家卻不會覺得歐洲人「拓荒」美洲大陸的行為有多麼的不道德。同樣是「滅族式的屠殺」,全世界都替猶太人感到哀傷的時候,有多少人想到更為淒慘、實質意義上被滅族的印第安人,或是替阿茲特克、印加帝國的滅亡感到遺憾,並且深以為戒,從此視那段時期為黑歷史?

沒有,幾乎完全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理由很簡單,除了時間太過久遠外,最終歐洲白人取代了印第安人,成為美洲大陸新的主宰者、成為了說故事的人,這才是關鍵。於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成為了振奮人心的開端,而不是死亡的前奏曲。今天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是由軸心國取勝,納粹、大日本帝國以及義大利成為最終贏家,「納粹」還會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禁忌」嗎?

從此可見,今天對於一個屠殺事件究竟要不要視作「禁忌」,除了時間、空間的距離外,是否「政治正確」也是關鍵。當然,這並不代表納粹屠殺猶太人就不該被譴責,只是人們很容易因為政治正確而選擇性遺忘罷了。

換句話說,今天光復高中學生被全國輿論批評,確實有點冤:他們踩到了地雷是事實,但是這個地雷對今天的學生來說,已經太過久遠,久遠到不再成為禁忌;而當年的「政治正確」,到了今天也已經淡化掉了。

別說這些學生,今天拿納粹來開玩笑的案例還少了嗎?YouTube上國內外一大堆希特勒惡搞影片(帝國毀滅),正好證明了這個事實:其實今天的人們,普遍對於納粹事件「實質上」是無感的,甚至不只是台灣。

就算看似有感,也是裝出來的,形式上尊重一下罷了。情緒上基本不會為了此事而有所波動。

罵人無知的時候回想一下,是否自己過去就曾經看著「帝國毀滅」的惡搞影片笑嘻嘻,而不覺得哪裡不對?是否自己在看歐洲人征服美洲的故事時,從來沒有想過,這是一個死亡兩千多萬人的人間悲劇?

說到這邊,我還是要再次強調一次:「無論政治正確與否、無論時間過去多久,都無法合理化這些屠殺的事實,以及所帶來的負面意義。」只是,對於學生來說,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事件基本上只存在於歷史課本、電影《辛德勒名單》以及《美麗人生》當中,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太過久遠,德國距離台灣也有很長一段距離,再加上當年的「政治正確」也早已淡化,整件事正逐漸成為一個「不帶有情感、色彩的歷史事件」。這時候舉國抨擊這些參與校慶變裝大賽的高中生,是否有些太過殘忍?

尤其,扮演納粹在台灣並未犯法,總統府代表學生對外致歉、對內抽銀根究責的行為,是否根本拿大炮打小鳥呢?尤其這些學生只是「扮演」,而不是「提倡」,這本身也有相當大的不同,《辛德勒名單》、《美麗人生》都有人扮演納粹德國人。

(當然,學生是以「開玩笑、嬉鬧」的角度扮演納粹,讓以色列與德國作為當事者角色發文表達遺憾,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若拋棄二戰時期的政治正確立場,單從「歷史事實」來看待此事,再加上時間與距離的遙遠,今天我們是否過度苛責了這些學生呢?或許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圖片皆來自Wikipedia,CC License)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