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img.edgesuite.net/images/ReNews/20161221/640_24342415d2e124d5d92fa5eb7bd889dc.jpg)
陳哲豪/社工近期婚姻平權吵得沸沸揚揚,護家盟等團體高喊「一個爸爸、一個媽媽」或是「一夫一妻」的概念恐怕會成為受暴婦女無法離開受暴情境的絆腳石。
我是一名服務親密關係暴力受害者的社工,在這領域工作約兩年多,當我在詢問受暴婦女隱忍暴力或不願離開受暴環境的因素是什麼,大多會到這句話「我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然而,許多受暴婦女因「完整家庭」的迷思,選擇繼續隱忍暴力,而深陷暴力循環之中,家中若有孩子也將處於一個目睹暴力(甚至受暴)的環境底下,影響了孩子的身心狀況。
什麼是「家」?一般對「家」的想像是有爸爸、媽媽、小孩所組成的家庭,但真正「家」並不是只在乎裡面成員有誰,過度執著於家中的成員有誰,會陷入一種對「完整家庭」的迷思,許多受暴婦女認為若帶著小孩離家或離婚,會讓家庭破滅,孩子少了爸爸,這個家就不完整,因此為了要讓孩子有一個爸爸,而忽視了這個爸爸是不是會因為酗酒、吸毒、經濟壓力、個性衝動等等之因素而對家人施暴。因此真正的「家」重點不在有沒有爸爸或有沒有媽媽,而是這些家庭成員是否能可以互相照顧,提供安全及情感的功能,這才是讓孩子成長的最佳環境,而當家暴情形發生時,這個家就失去了提供安全、舒適的功能,持續留在這個家中只會讓暴力不斷發生、痛苦不斷累積。
並非否定「一夫一妻」的家庭價值,而是若這個社會只強調家庭成員應該由誰組成,獨尊「一個爸爸、一個媽媽」或是「一夫一妻」的概念,不僅是讓受暴婦女深信只有「一夫一妻」是好的、完整的,也同時排擠了其他多元樣貌的家庭(例如單親、隔代教養等等),讓這些多元樣貌的家庭落入次等的位置,額外承擔了外界異樣眼光,甚至是歧視,因此受暴婦女為了避免異樣眼光與歧視,而不敢離婚,怕變成單親家庭後,小孩會被排擠;擔心小孩給阿公阿嬤帶,變成隔代教養而投以異樣眼光。
我相信同性婚姻家庭跟「一夫一妻」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等等的家庭一樣,重點在於家庭成員能提供安全及舒適的環境,而非拘泥於一男一女的框架。
設局互換女友性侵害命 渣男判賠365萬
王丹: 2017中國預測──經濟將持續落底
台灣外傷醫學會回應「馬偕院長的感慨:醫醫相害何時了?」一文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