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Yahoo】單厚之:民進黨讓台灣虛耗了半年 (4722)

$
0
0

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髮夾彎,《勞基法》在半年之後幾乎重回原點。

過去這半年中,有些民進黨立委一直宣稱,這個版本比民進黨之前擋下的國民黨版進步,所以不是「髮夾彎」,而是為了給勞工更好的保障。在此同時,另一些綠委卻笑國民黨,這很接近國民黨當初的版本,國民黨沒有理由反對。兩個版本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週休二日、每週工時40小時、沒有七天假;最大的不同之處,除了「休」假日的加班費之外,就是通過前兩天才突然拋出的特休假。


平心而論,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的版本不是沒有進步,只是比起去年三讀通過的版本,進步並不那麼大,至少沒有大到需要耗費半年的時間、社會成本來換。如果當初民進黨不要擋下國民黨時行政院的版本,直接另提修正案,不僅更快、社會成本也更低。當然,如果沒有這個髮夾彎,民進黨政府應該也就不會多給那三天的特休假了。

對勞工來講,民進黨政府宣傳的那些進步、保障,結果有可能「看得到吃不到」;已經到手的七天假,才是真正實際的東西。但在砍七天假的過程中,民進黨其實並沒有遇到太強烈的抵抗、反彈,除了因為有絕對國會人數優勢之外;大環境不好,失業率居高不下,也讓很多勞工不敢有過多的要求。

台灣的勞基法把百工百業都放在同一個框架下,但其實彼此的差異非常大;月薪幾十萬的主管叫勞工、打零工的也叫勞工,不管錢多錢少、強勢弱勢,汲汲營營要出人頭地的主管,跟基層賣命只求溫飽的,都用同一套標準、同一個費率。企業界主張由勞資協議勞動條件,政府不要管這麼多,至少對白領勞工來講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以加班這件事而言,對於不同的勞工,其實有截然不同的意義。對於待遇與成果並沒有那樣直接相關的勞工而言,提高加班費其實是減少了加班的困擾。但對非典型雇用或是一些按工記酬的基層勞工而言,加班費原本就是待遇的一部份,如果對加班做過多的限制,就會影響家庭實質所得和生計。而對於一些競爭力仍強、待遇不錯的電子業、金融業而言,加班費佔薪資的比例並不高,卻是「必要之惡」,唯有做完訂單、達成目標,才能拿到想要獲得的報酬。

我們社會經常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郭台銘、銀行大亨和開個手搖飲店的老闆,通通都叫做「慣老闆」,用同樣的標準去檢驗。日趨嚴格的勞檢跟《勞基法》,首當其衝的就是中小型的服務業,開一個餐廳、一天做兩餐的生意,要求員工不能超時、休假不能有彈性;老闆賺得不多、罰得很重,要不就乾脆收起來回家吃老本;要不就乾脆把正職砍了,改用時薪制工讀生,省得囉唆。

不要說中小企業,日前教育部要求學校要替兼任老師辦勞健保,不久就傳出有部分學校直接講明,不聘沒有勞健保的兼任教師,讓很多「流浪講師」失去了工作的機會。政府在勞資之間如果沒有辦法取得適當的平衡,即便立意是要保護最弱勢的那一群勞工,但最後失去工作的,往往也是最沒有籌碼或競爭力最差的那群勞工。

台灣歷來的領導人都口口聲聲要拼經濟,但最後往往都在拼政治。拼經濟要興利,要從無到有,不只要有遠見、還要有作法;拼「改革」則容易多了,改的都是別人、都是前朝的錯,甚至就是政治鬥爭。所以馬英九改革陳水扁、蔡英文改革馬英九,對於未來,一樣沒有作法。

民進黨用「膝反射」的思維,擋下國民黨政府的案子,結果既沒有討好到勞方,也沒有討好到資方,對經濟也沒有任何的幫助,最後也還是得自己擦屁股,做基本的損害控管。過去陳水扁、馬英九的例子其實很清楚,台獨不能當飯吃、兩岸和平不能當飯吃,進步也不能當飯吃,如果經濟上沒有辦法讓多數民眾都有感,對執政者而言都非常不利。

「一例一休」延燒半年多,其實正是台灣過去這段時間的縮影,台灣方方面面都跟著民進黨在繞來繞去,政府沒有明確的規劃、又擋不住立委的一時興起,前面半年搞個一例一休、不當黨產,後面等著的是年金改革、開放核食、同志婚姻合法化,社會還有得吵、有得撕裂。不甘寂寞的政客們,永遠不可能學會記取教訓。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