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Kenzo:「禁行機車」和「兩段式左轉」的規定,正是造成台灣平面道路交通混亂的元凶 (4268)

$
0
0

近期除了許多人在爭取婚姻平權之外,也有另外一群人在上個週末集結於交通部前爭取權益,他們是─機車族。26日當天下午,百餘名機車騎士對全台的交通單位發出怒吼,希望翻轉社會對於機車的歧視,他們要求廢除「禁行機車」的規定,並取消「強制兩段式左轉」,呼籲不要繼續使用車種分流,而應該回歸車速分流、車向分道,讓騎士能自由選擇行駛的車道。

若曾經有在大都市騎車經驗的人就會知道,機車騎士在外側車道上直行時,常必須面對三種情況:一是路邊違停、臨停的車輛或駕駛突開車門;二是時不時就要停靠路邊載客的公車、計程車;三是從快車道準備右轉的汽車。面對上述三種情況,若稍有不慎,就可能就會導致車禍。事實上,每年多起機車死亡車禍中,很大部分的騎士都因這三種原因而失去性命。然而,我們往往會聽到政府以「安全考量」來正當化內側車道禁行機車的合理性,但在台北市近年來陸續開放機車可行駛內側車道後,從近三年的數據看來,交通事故的死傷卻有降低趨勢。這說明了禁行機車對騎士的道路安全並無助益,反而還可能是潛在隱憂。

如此看來,用車種來進行分流的作法是相當奇怪的,若放諸世界各國的道路交通規定,也只有極少數國家(中國)才有在平面道路禁行機車的規定。或許有些人會提出機車「車速慢」的論點,來主張內側車道禁行機車的合理性,但在一般平面道路快車道速限僅50~70公里的情況下,一般100、125cc的機車肯定勝任有餘;且依據《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2條規範,汽車是指以原動機行駛之車輛(包含機車),而《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6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69條定義的慢車,均指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可見機車在法律位階上非屬慢車,但政府卻往往將機車看成慢車來管理,這正是導致交通混亂的重要原因。

螢幕快照_2016-12-01_下午12_29_08
Photo Credit: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更值得思考的是,認為以車種分流較為安全的主張,透露出某些車種「天生」就是比較安全的想法。但難道今天我騎著白牌車出門就比較危險,回家換紅、黃牌重型機車上路就比較安全嗎?人們往往都說汽車是「鐵包肉」、機車是「肉包鐵」,因此機車肇事的「死亡率」較高,這點無庸置疑。但值得注意的是,若綜觀近十多年來台北市的死亡車禍,除了2001、2004、2012、2013年這四年之外,其餘每年的汽車肇事車輛數都高於機車,說明了若純論肇事發生的機率而言,只有「不安全的駕駛行為」,沒有「不安全的車種」。綜上所述,將平面道路調整為車道共享、車速(車向)分流,減少外側車道繁雜車流及路口的交通混亂,正是我國道路政策應致力的方向。

接著來談談「兩段式左轉」,這是與禁行機車緊密牽連的一項錯誤規定。怎麼說呢?一直以來,左轉靠左、右轉靠右是最基本的車向分流概念,這是將交通單純化的基本知識。但是當路上出現「禁行機車」四個大字,這個單純的邏輯就完全不適用了。

台灣機車路權促進會指出,無論是直行或是要左轉的機車(要去待轉區),都被迫行駛在外側車道, 而原本在內側車道的汽車,則要轉向外側車道,準備在下一個路口右轉,造成「直行的機車被要右轉的汽車卡住、要去待轉區的機車被要右轉的汽車卡住、要右轉的汽車被機車卡住」的尷尬情況,一瞬間產生了三種方向上的衝突,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看到要右轉的汽車卻被無數台從右側鑽過去的機車卡死在路口的畫面。

不只如此,右轉我們知道要打右方向燈,左轉要打左方向燈,那待轉呢?在待轉車流加入外側車道時,無論方向燈打哪邊(甚至乾脆不打),後方車輛都無從確切判斷你到底是要右轉、直走,還是要前進到不知道在哪的待轉區,這無論對前、後車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況且,對準備左轉的騎士來說,強制待轉的路口除了標誌和對向的待轉區以外,完全沒有其他可以提早判斷的依據,騎士只能在接近路口時聚精會神地在路口處、車道外側、號誌桿上、橫向橋樑的紅綠燈旁搜尋「待轉」的指示,再冒著與右轉和直行車輛方向衝突的風險前往待轉區。

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在規劃待轉區時,往往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比如某些T字路口橫向轉縱向的待轉區,竟可以完全沒有設置在道路之外,直接面對直行車輛從你眼前呼嘯而過,形同「待撞區」,機車騎士簡直是用生命來待轉。尤其是看著左轉燈號亮起,自己卻必須繼續等待待轉的紅燈,冬天到了,在寒風中多等一秒都是煎熬。

機車路權促進會也提到,待轉區設計不良的問題不只在位置,也在範圍,待轉區過小會讓待轉車流溢出待轉區之外,影響直行車流與行人、自行車的安全。「路口淨空」對於維持交通順暢是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但從待轉區滿出來的車潮卻阻礙了交通。以台北市為例,從西寧北路南向待轉區滿出來而影響北向的待轉車潮,或是基隆路要左轉辛亥路的待轉格小到只能停七台車, 每次待轉車潮起碼是兩倍的機車在待轉,為了安全,只好往後停在斑馬線上、腳踏車穿越道上。這種現象所造成的危險,誰該負責?

要設計出完善的道路政策,首先要理解用路人是誰,他們各自的需求是什麼?而非好像道路是專為某些車種而設計的,更不用說某些地方首長無視汽車造成的交通問題,而一味喊著說要減少機車。當然,除了良好的交通政策之外,唯有所有車種、所有用路人彼此尊重,相互禮讓且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下,才能讓每個人都享有安全、順暢的交通。若是連最基本的汽、機車左轉都不肯禮讓走在斑馬線上行人的話,那台灣的交通永遠都會這麼混亂,我們永遠都只是個二流的國家,講出「最美的風景是人」這種話,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核稿編輯:闕士淵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