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者早就勸告國民黨拿出改革勇氣,清理歷史遺緒,讓黨產歸零,不僅丟掉包袱,重新出發,也建立更公平的政黨競爭環境。但國民黨難捨近利,無視長害,既然戒不掉黨產奶嘴,切不斷利益糾葛,當然就掙不脫綠營選舉時的一路夾纏,更躲不過民進黨掌權後的政治追殺。敗選後的國民黨,已若喪家之犬,而今更被逼向抄家滅產的絕境,當捨不捨,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然而,黨產會以行政院下屬機關,跨越行政、立法、司法分際,毋需詳實調查,不理程序正義,不但有罪推定,還要法溯既往,逕自「判決」國民黨黨產來源「不當」,更假中華民國之名,奪產抄家,沒收充公。國民黨黨產敗散不足惜,民主坍塌才教人心灰,法治裂崩也教人心憂,憲政破毀更教人心痛。
顧立雄高舉轉型正義大纛,許多人看到的卻是民進黨為永保執政,必欲殲滅國民黨的意圖,切其金脈,斷其命脈。但以當前現實政治而言,藍綠兩大黨去其一,政黨政治即告失衡,民主體制隨時可能傾覆。果真國民黨橫遭滅門,民進黨一黨獨大,民主政治的運作,缺乏實質制衡力量,洵非好事;而民進黨即使能夠總攬權力於一時,缺乏政黨的自主競爭,也難永保政權,卻先葬送了民主。
問題的關鍵,在於手段的正當性。改革是必要的,但不能以極權手段來達成;轉型正義目標崇高,更不能以濫權踰法違憲手段為之。然而,從訂頒黨產條例到黨產會成立,政治針對性極強,清算鬥爭味極濃;尤其顧立雄,恃其剛悍,顧盼自雄,既視程序正義如敝屣,復視法院判決如無物,更視民主法治如草芥;卻一副大義凜然之貌,對可預期的法律戰,一方面教訓國民黨要「體認轉型正義的真諦」,一方面指導法院要「體會轉型正義的價值」。顧立雄掄著黨產條例大刀,耍得虎虎生風,於是現代台灣,吹起半世紀前的大陸文革歪風,橫掃一切民主法治。
但最可怕的,還是面對權力的心態。蔡英文叮囑「謙卑、謙卑、再謙卑」,已如馬耳東風;「溝通、溝通、再溝通」,更成明日黃花。民進黨在野時捍衛的民主價值、法治原則與程序正義,當政後統統成為施政的絆腳石。完全執政,豈容權力被關進制度的牢籠裡?既曰正義,何須等待正當的行政與司法程序?改革神聖,手段極權、踰越法治又何妨?有這種心態,就會有黨產會和顧立雄這種權力怪獸。
狠遭掐喉的國民黨,要背水一戰都很難施展。不過,國民黨撂了一句話,「山水有相逢」。這既是勸人行事應留餘地,不要做得太絕,因為人生總有相遇的機會;也是揚言忍一時屈辱,未來十倍奉還。然而,不論國民黨能否置之死地而後生,或者終究淪為阿Q式的精神勝利戰法,令人悚然而驚的是,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我國的政黨競爭難道最後會走向相互報復的循環?
事實上,民主的原則、法治的精神、憲政的分際,都有一條不容踰越的紅線。一旦紅線遭到破壞,就很容易走向擴權濫權、專制獨裁的道路,或者陷入民粹當道、政治失序的亂象;更且演變成社會對立撕裂,仇恨因陳相襲,終致循環報復,永無寧日。
我們要改革,但不要濫權或民粹,更不要極權手段,而致民主崩解,法治蕩然,憲政破毀。我們相信蔡英文的改革動機,但要提醒的是,如果操之過切,鴨霸蠻幹,越法踰憲,即使是善意,也可能鋪成一條通往地獄的道路。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