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yimg.com/bt/api/res/1.2/8uvtpGQoeJnzjwb0zij6Ww--/YXBwaWQ9eW5ld3NfbGVnbztmaT1maWxsO2g9NDA7cT03NTt3PTQw/http://l.yimg.com/os/publish-images/news/2015-08-26/1a570620-4bdb-11e5-9ff8-7da1c9e0ffd8_-logo.png)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fcfcfc;>不進辦公室開會,為何還能升官又加薪</span> <span style=; background-color: #fcfcfc;>不進辦公室開會,為何還能升官又加薪</span>](http://s.yimg.com/os/publish-images/news/2016-11-10/4e5f3ff0-a756-11e6-9182-c3faab799c53_-2-.jpg)
作者●洪雪珍/商周網站專欄作家
Maggie現在才42歲,兩年前已經爬升至國內大藥廠的研發大主管,掌控藥品的動物試驗,年薪可想而知的高。有一次Maggie被派往中國,和一家外商洽談合作細節,預定隔天搭機回台北,清晨睡意正酣,床邊電話響起...
其他員工的犧牲,只為了成全她
瞄了一下時鐘,才凌晨五點,前一天和Maggie談判的外商公司總經理已經到達她下榻的飯店,邀請共進早餐,開出三倍年薪挖角,沒想到Maggie不為所動,倒不是對前東家死心塌地一往情深,而是不願意在上海工作,理由是—
「中國的霧霾太重!我不想為工作付出健康的代價。」
哪裡知道,對方總經理竟然還不放棄,甚至進一步開出一個史無前例的條件,讓她在台北家裡上班,透過網路遙控中國公司的研發單位,用電腦上的圖表變化掌控中國同事的工作成效,開會時用視訊,必要時才飛到上海做出關鍵性的決定。
為了配合Maggie不想在中國工作,在中國的公司做了天翻地覆的改變,不論在人員配置或工作流程都翻上180度,在30天內演出一場要耗費3年才能完成的組織改造,中國的「一般員工」必須遵守新的制度與規定,改變工作習慣與模式。當然,結果是天怒人怨,其中一位中國同事敲開總經理大門,表達嚴重抗議,直接挑明要調單位!絕的是,總經理不以為忤,只淡淡回了一句:
「目前,沒有其他單位有空缺,合適你調動!」言之下意,不爽嗎?可以選擇走路喔…
「憑什麼寧願犧牲多數員工的權益,要去遷就一名員工去做改變?」這位中國員工也是槓子頭,要總經理說明理由才肯罷休。
「憑她可以幫我們在亞洲順利上市,創造破兆元的市值!」總經理直言不諱,還反問:「你覺得你可以嗎?」
普通員工好找,關鍵人才稀有
既然是制度或規定,就很難人人適用,難免有人會覺得這個規定不人性、那個規定不合理,並認為制度僵固、老闆在管理上不知變通,卻可能沒有想到,那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普通所致,這些制度與規定是為「一般員工」所設計,目的在於一視同仁,方便管理,而老闆不知變通是因為這些人不值得破例。
相反的,在公司裡,總有一兩個人是特例,永遠是「例外管理」,不在制度與規定的名單內,享有令人欣羨的特權!這樣的人不一定是高權重的高階主管,但一定不出以下這兩類,第一類是掌握關鍵技術或客戶,像Maggie屬於這類人才;第二類是實力堅強,拿得出績效數字,業務主管歸類於此。以上這兩類人,有一個共同特色,他們都站在同一個位置,決定公司存亡的關鍵性位置。
Maggie不是單一特例,她的學妹Rose也一樣公司在中國,人在台北家裡上班。Rose是醫師背景,畢業後未從醫,而是到藥廠從事研發,這樣的生醫背景在亞洲屬於稀有人才,早早就被外商挖角至中國工作,付予高薪重用,後來做到研發大主管。
3年前回到台北結婚組織家庭,生下寶貝兒子之後,Rose請2年育嬰假留在台北,期滿後,她捨不得拋夫棄子再回中國任職,於是提出辭呈,理由如下:
「我不想為了工作,而錯過孩子的童年,也不想犧牲一生的幸福。」
沒有特權,誰要努力?
經這麼一說,總公司不僅留任她,同意她在台北家裡上班,還擴大她的管理權限,整個東亞地區歸她管,包括韓國與日本。也就是說,Rose在請育嬰假2年之後,不到中國赴任,留在台北,結果卻是升了官、加了薪!這樣的結果,和一般員工追求的公平正義完全相反,Rose憑的是什麼?
「我請育嬰假的這兩年,老外發現我這個台灣人挺好用的,挺有價值的,於是我要什麼都願意埋單認帳。」
那個期間,部門成效大幅降低,也找不到合適人才可以接手,遇到難題仍要請Rose垂簾聽政,提供正確的判斷與決定,所以總公司不得不接受她的工作條件,而在中國與東亞國家的同事也要習慣這位「在家工作的媽媽主管」,可能穿著圍裙在skype,或是視訊會議時,暼見Rose的桌邊堆滿一疊童書等「低專業形象」。
這種特權人士,不要說長大後在職場會經常碰到,即使小時候在學校念書時,他們老早就存在。
兒子念小學時,有一位家長特別愛抱怨,不外乎是老師偏心哪一位同學,冷落其他同學;或是對哪位同學給予特權,而其他同學都要按照規定走。而,被點名受寵的同學,不是第一名、班長,就是模範生。這位家長經常揚言要連署其他家長,向校方反映,用集體的力量促使老師改善。實在是抱怨太多次,有一次我便問兒子是不是有這個情形,兒子毫不在意的說:
「如果沒有特權,誰要認真念書或乖乖聽話?特權就是獎賞啊,我也很想要!」
抱怨,不過是洩了底....
連12歲的孩子都懂得,有糖吃的孩子是靠實力本事,別人都會心甘情願自動的將糖奉上,從來不必靠吵鬧得到糖!對於老師來說,這就是獎懲管理,成績普通的「一般學生」遵守規定,否則開罰;成績頂尖的「好學生」可以獲得獎賞,享受特權。
學校是這樣,職場也是這樣。公司設立的目的是生存與獲利,不是追求公平正義,沒有一家公司的制度不開後門,沒有一家公司的規定不開漏洞,如果你還在抱怨,只是讓這個世界知道了一個事實,你是「一般員工」,不是「關鍵性人才」。
到了哪一天不再抱怨,就表示已經榮登特權人士,出頭天了,脫離一般員工的圈圈,在此預先道聲「恭喜」!假設這一天不會來到,也要懂得閉上抱怨的嘴,否則老闆絕對犧牲你這個「小我」,完成關鍵性人才的「大我」。
【更多報導】支持川普就是腦包?廣告小妹:從一個白人窮女孩的故事看,美國人到底在怒什麼
※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