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 圖/ingimage授權 (示意圖) 圖/ingimage授權](http://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uc.udn.com.tw/photo/2016/10/03/1/2671101.jpg&x=0&y=0&sw=0&sh=0&sl=W&fw=1050&exp=3600)
(示意圖) 圖/ingimage授權
台灣的電視談話性節目百無禁忌,堪稱世界一絕。放眼歐美國家,他們有的是尖銳的評論者,也對政治人物有各種的揶揄、諷刺和批評,卻鮮少跨越法律紅線。那些紅線邊緣的論點畢竟是少數,只能算是脫序演出,相對而言,其媒體操作畢竟還是有個「序」。
反觀台灣最近幾年的電視政論節目,則已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甚至隱隱然成為社會動盪的一環。由於媒體的生態萬萬不可由政府用公權力去干涉,因此,我們也就特別關心它的自律與自我矯正機制。如果這個亂象完全沒有翻轉改變的跡象,那就值得社會深刻探討。
台灣政論節目有幾個特點:一、幾乎永遠是同一批人在講話,各電視台往往有默契地錯開錄影時間,讓同一批人的聲音在各台重複傳述。二、各台節目時間,皆占據了每晚八點至十點的黃金時段,讓觀眾無從選擇。三、各台政黨色彩鮮明,甚至許多電視台還牽涉派系屬性,儼然是媒體界的洪素珠。四、討論的主題鮮少用心規劃,都是由當天日報新聞或周刊爆料抄截而來。五、同一批名嘴什麼都可以談,也不在乎專業,對政治秘辛至私人隱私則表現得無所不知。六、名嘴涉入訴訟者時有所聞,但不論最後有罪無罪,其言論均「不改其樂」甚至變本加厲。
從實務面看,媒體的發展演進並沒有應然的軌跡;但從媒體規範的角度看,人們當然希望它們有促進社會正向發展的作用。所謂的「正向」,當然不是由哪一個威權、優勢團體所定位,但平等、多元、包容、永續、尊重等最基本的人文價值,應該是大多數人的共同珍惜與期待。如果政論節目與名嘴完全無視於這些價值,那麼,其運作邏輯就不能不受到質疑。
忽視基本人文價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政論節目對人才的羞辱與責難。過去十年,台灣的政論名嘴常不分青紅皂白地批判高薪人士為「肥貓」,讓國內人才處境難堪,遂造就了對岸與香港對台灣人才的大挖角。名嘴也常把完全沒有客觀事證的傳言當成貪腐指控,把對部會首長當成奴才般斥喝視為理所當然,對已婚或未婚政治人物的性傾向任意影射。最嚴重的是,有些電視台幾乎是以顏色來定是非,只要當事人色彩「不對」,就注定了受洪素珠批判的命運。這種惡習當然不止電視媒體,也見諸其他平面報刊。
正因為這樣惡質的環境,越來越多的人才視擔任公職為畏途。一般而言,能做到部會政務官等職務的人,通常都有相當的社經資歷,這些人若在民間企業任職,不難拿到高於公部門首長的薪資。如果台灣想要人才願意棄高薪而從事公共服務,最起碼的條件是給予基本的人文尊重;但是台灣的部會首長,卻是最容易受到名嘴踐踏的高風險群。以最近的兆豐案為例,名嘴的掃射除遍及兆豐銀董座及金管會主委,竟連出手協助的央行總裁彭淮南都成為主要目標,簡直是言論殺戮。
政府官員當然需要監督,而監督政府確實也是媒體的責任。但如果進入公職的人才動輒遭到羞辱,掌握麥克風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虛妄推論濫行批判,不僅無助釐清事實和是非,也讓公務部門成為人才的墳場。最後的結果,必然是劣幣驅逐良幣,優秀的人才再也不願踏入公門,對公職趨之若鶩者只剩爭權逐利的庸俗之輩。如此惡性循環,被蹧蹋的是台灣。
近年來台灣經濟不振、國力日衰,絕對與政府部門人才不濟有關。林全連問了七人,皆不肯任金管會主委,只是冰山一角。看看晚間黃金時段的若干名嘴發言,其證據之薄弱、其聲音之高亢、其邏輯之謬誤、其先驗立場之鮮明、其對人文尊重之空白、其埋葬他人之不假辭色,哪還有人才願意自投羅網?
台灣公部門已離人才墳場不遠矣。孰令致之?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