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民報】張肇烜:【仁醫心路】要讓身障孩子站起來!帶著海口腔ㄟ瑪喜樂阿嬤 (4127)

$
0
0
【仁醫心路】要讓身障孩子站起來!帶著海口腔ㄟ瑪喜樂阿嬤
從年輕到年老,喜樂阿嬤始終照顧這些身障的孩子。圖/喜樂保育院

在彰化二林,有一位漂洋過海而來的瑪喜樂女士,她在台灣流行小兒麻痺的年代,幫助400多位孩子,讓他們的生命爬著進來,站著出去......

「不斷付出,卻充滿喜樂!」是喜樂阿嬤一生的寫照。瑪喜樂出生於美國華盛頓州,中學畢業後遇上美國大蕭條,儘管她考上加州柏克來大學醫學預科課程,卻沒辦法完成學業。

婚後她在舊金山經營杏仁果園,卻沒有因此過著幽靜的生活;35歲遭逢父親去世,37歲她的丈夫也過世了,她到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擔任秘書。機緣是如此巧妙,41歲的瑪喜樂在牧師娘鼓勵下,到加州專業護理職校學習護理,她壓根兒沒想到,這些實際照護經驗將來會派上用場......

因緣際會,台灣來的謝緯醫師那時剛好在美國進修,有日應邀到第一長老教會證道,也和眾人分享台灣醫療現況。謝緯說:「台灣肺結核病人很多,需要護理人員。」他回到台灣後打算在埔里籌建專門治療肺結核的醫院,讓貧困的民眾都能接受治療。瑪喜樂的朋友年輕時就死於肺病,她聽了之後深受感動,當下就捐款325美元,她也留下謝緯醫師的聯絡方式,在謝緯回到台灣之後,繼續保持書信往來。

在父親、丈夫相繼離世後,幾年後最愛的母親也辭世。就在母親辭世的那年秋天,她毅然決然地踏上前往台灣的行腳,在謝緯醫師到訪之前,她壓根兒沒聽過,世界上有一個國家叫台灣。

那時,台美沒有直飛班機,瑪喜樂先搭小飛機到夏威夷,之後轉機日本,幾經跋涉,最後才飛抵台灣。瑪喜樂到台灣的第一站,就是謝緯醫師服務的埔里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今埔里基督教醫院前身),她除了從事護理工作,也在山地伯特利聖經書院教英文。

來台灣不久,瑪喜樂看到1960年代的台灣社會經濟貧困,身障者不受重視,甚至是被放棄的一群。她在台灣也看到好多外籍朋友,無私在台灣從事醫療事工,她深深受到感動,決定要在台灣奉獻一生。

她回到美國,變賣家產,同時向美國教會募集衣物藥品,瑪喜樂從此開展她一生對台灣的奉獻......


1960年瑪喜樂設置的教會如今以她為名。圖/大坪頂瑪喜樂紀念教會

瑪喜樂再回台灣後,加入謝緯醫師的山地療養院,也創設大坪頂教會。瑪喜樂平日在醫院服務,假日就到教會和山區如仁愛、信義鄉的部落傳福音,另外也免費教當地孩子英文。

「哪裡有需要,瑪喜樂就到哪裡去。」台灣西南沿海爆發烏腳病,瑪喜樂也參加巡迴醫療團,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們從中部到台南北門鄉義診。

當謝緯醫師創設第一間台灣人設立的教會醫院「二林基督教醫院」時,瑪喜樂也前往二林。首日義診時,就來了222位小兒麻痺患者,她在二林鄉下看到窮困的小兒麻痺孩子,有的是父母揹著,有的只能任孩子在地上爬,父母根本沒有能力扶養,這些孩子被放棄了。

瑪喜樂看了好心痛,那時國外的小兒麻痺患者都可以憑藉著支架和鐵鞋站立了;台灣的病童卻仍在地上爬,她決定要照料這些小兒麻痺的孩子,她決心要讓這些小兒麻痺的孩子能夠站起來,為這些折翼的天使建造一個家。

瑪喜樂安排這些孩子到二林基督教醫院接受手術,手術後的復健和長期照護則由她一肩扛起。

二基創院隔年,正式成立附設小兒麻痺的保育院,收治16位院童,全由瑪喜樂負責照顧,包括吃喝拉撒睡,還要幫孩子處理大小便穢物。

瑪喜樂不只希望孩子能夠站起來,她也希望孩子一定要接受教育,如果孩子不能到學校念書,她就到處拜託,拜託老師來保育院教孩子念書。


瑪喜樂不只要孩子站起來,還要孩子一定要接受教育。圖/作者翻攝

很快保育院的空間就不夠,只要有孩子感冒,其他孩子也會受到感染;瑪喜樂眼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她除了拿出自己變賣家產的所得,也四處募款,但是還是不夠;或許是善舉感動天,每當瑪喜樂有需求時,善款總是如同及時雨般來到,此時加拿大世界展望會匯來一大筆捐款,資金終於全部到位,她在彰化二林國中對面買地,準備興建小兒麻痺病童專屬的家園。


喜樂保育院動土,瑪喜樂為中間拿鏟子者。圖/喜樂保育院

1970年,院區落成之際,也正式向政府申請立案,命名為「喜樂保育院」,啟用之初,收治81位病童。

「匍匐在地上,總在別人腳下像狗一樣地衝來衝去,突然可以站起來走路,驕傲地抬頭挺胸,孩子不斷說好高興,讓我也很高興。」瑪喜樂曾在寫給柏克萊第一長老教會的信裡,這麼感性地寫道。

她從不伸手扶小兒麻痺院童,能夠讓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就是支撐她持續做下去的原動力。

瑪喜樂「校長兼撞鐘」,孩子大大小小的事,都要她一手包辦。她是這些孩子的嚴父慈母,也要當駕駛司機,接送孩子到醫院,還要充當清潔阿嫂,打掃整個院區。瑪喜樂不以為苦,她最重視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夠到學校去讀書。

但是當時二林國小拒絕小兒麻痺病童就讀,瑪喜樂只好再去找另一間學校,幾經說服,二林中正國小校長讓這些院童能到學校接受教育,校方還特別為院童裝設無障礙設施。


瑪喜樂和小兒麻痺病童練習走路。圖/喜樂保育院

瑪喜樂以台灣為家,她就像這些孩子的媽媽一樣,守護著這些孩子。

台灣全面推行小兒麻痺疫苗接種之後,小兒麻痺患者逐年遞減,現已絕跡於台灣;喜樂保育院也開始收治其他身障及智能障礙的孩子及失智症的老人,從年幼到年老,通通都是「喜樂保育院」的照護範圍。

瑪喜樂是更忙了,她笑說:「這下,我不能退休了。」


瑪喜樂就像這些孩子的媽媽。圖/喜樂保育院


瑪喜樂總是鼓勵孩子靠著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圖/喜樂保育院

好多曾在「喜樂保育院」長大的孩子,他們原本以為這輩子只能永遠在地上匍匐,在地上爬;還好他們遇上瑪喜樂,無怨無悔地拉拔他們長大,親手抱著他們到醫院接受治療,接送他們到學校讀書,改變了孩子的一生。

這些被瑪喜樂帶大的孩子,長大後從事各行各業,都懷著感恩的心,開了店紛紛以「喜樂」為名,將愛心的種子散播到台灣的各個角落。

從中年來到台灣,瑪喜樂到這陌生的國度展開一生的奉獻行腳。
瑪喜樂說的一口流利的台灣話,她早已認定自己是台灣人。
「我是美國的鄉下人,但是我更愛當台灣的鄉下人。」 已經白髮蒼蒼,被稱為「喜樂阿嬤」的瑪喜樂這麼說。


愛是永不止息。圖/作者翻攝

「喜樂阿嬤」在台灣的鄉下,照顧這些貧困身障的孩子。她因此獲頒「醫療奉獻獎」,更在年老時,獲得台灣的永久居留證。讓她終於可以成為正港的「台灣人」。

「喜樂阿嬤」晚年罹患失智症,無法言語,甚至得靠輪椅代步,不得不退休。她在清醒時曾自己簽署不急救同意書,儘管病重時送至二林基督教醫院治療,也沒有插管電擊。

病危之際,眾人決定將「喜樂阿嬤」送回她一手創建的「喜樂保育院」,阿嬤病危的消息傳開,全台各地曾在喜樂的院童紛紛回來探望「喜樂阿嬤」。在眾人吟唱聖詩的樂音下,「喜樂阿嬤」回歸主懷,告別禮拜台灣總統送來褒揚令,也將「喜樂阿嬤」一生的事蹟列入國史館。

喜樂阿嬤當初只是聽到謝緯醫師的分享,知道台灣需要幫助,她在心中惦記著台灣,而後毅然決然,隻身來到這個陌生的島嶼。

她人如其名,儘管遇到再多的艱難,永遠用喜樂正面的態度看待,照顧台灣最弱勢的貧窮身障者,用身教代替言教,以自己一生對愛的堅持來鼓勵孩子,永遠不要放棄,凡事都要盡力去做。


喜樂阿嬤為愛堅持的一生。圖/喜樂保育院

曾有人問「喜樂阿嬤」為什麼不回美國?
她不假思索用海口腔的流利台灣話回說︰「這裡就是我的家!」

「喜樂阿嬤」將大半生都奉獻給台灣,晚年她雖罹患失智症,忘記她為這塊土地付出過的點滴,但是我們不能忘記。

我們不能忘記,台灣曾有一位美國來的「喜樂阿嬤」,奉獻了自己的大半生給台灣,她努力讓小兒麻痺患者爬著進來,站著出去,她要被放棄的孩子勇敢做自己,克服身體上的不便,活出自己的喜樂生命!

喜樂阿嬤大事紀

【相關連結】
張肇烜醫師的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aohsuanchang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本報純粹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