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花比較多時間台灣南北兩地跑,某一天下班搭捷運回家,碰到一個高職的同學,看到我就馬上很熱情用英文跟我聊天。
「你好,我們是語言社團,很想要找外籍人士當我們社團的志工,跟我們用英文聊一聊自己的生活與背景。」
這位同學跟我聊的時候,我看到她手上拿了一張牌子面寫「召集志工英文老師」。
我很佩服這位同學的學習精神,這也令我想起,十年前剛來到台灣的時候曾經參加過類似的活動,一群台灣人為了要學習語言,強迫自己跟一個陌生人聚會,這種場面總是讓我覺得尷尬,大家基於一個「目的」相處,實在一點也不輕鬆自在。
回想到這種尷尬的經驗,我委婉拒絕這位同學「抱歉,我沒有興趣,謝謝」,不過我心裡其實很想問她,為什麼會覺得路上遇到一個外國人,會有興趣花時間跟一個陌生人聊天呢?畢竟我學術上的工作已經做不完,還要花時間照顧家庭跟小孩,日常生活實在很忙碌,我為什麼要抽空參加妳的活動呢?
我的意思是說,這位同學邀請我參加她的活動,單純地只考慮她自己的立場和目的,一直說「我們」想要學英文,「我們」想要找外國人跟我們聊天,「我們」希望你可以分享你的生活背景,但是這位同學啊,你有仔細思考過我為什麼要花時間免費幫你學英文?我為什麼要跟一群陌生人分享自己的背景?
雖然拒絕了學習態度認真的同學,讓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但仔細想一想,我忽然覺得這種「不考慮對方」的要求,在台灣非常普遍。譬如說幾個禮拜之前我跟朋友去一家早餐店用餐,翻開菜單,套餐A是貝果加檸檬汁,套餐B是法式麵包加柳橙汁。
「麻煩你B餐,但是柳橙汁我想要換檸檬汁。」我跟服務生說,他卻跟我說「對不起,B餐是附柳橙汁,沒辦法改成檸檬汁」
我聽到這個答案很驚訝,不懂為什麼菜單有兩種果汁,但是我一種口味的果汁就無法換另外一種口味的果汁,如果是考量成本,加價換購也是種做法吧?
「我們套餐的部分的話就這樣啊,就不能換,如果你要的話可以加點檸檬汁。」
我並不想當個「奧客」,加錢換購也不是問題,但現場似乎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我並沒有跟服務生爭論,只是很想要問這家店的老闆「經營生意目的應該是要讓客人滿意,進而成為常客並且推薦你的店,但是你卻只從成本或方便來出發,完全沒有彈性,也沒有想過客人的感受。」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寫商周專欄也有一段時間了,每幾個禮拜都會有其他網路平台問我,是不是可以免費授權他們網站轉載我的文章?收到這種邀請信,我通常會回信問對方,是不是幫助社會弱勢的非營利組織,或者具有教學目的的媒體平台?如果他們是營利組織,我的稿費會如何計算?我非常願意免費幫忙非營利組織,也願意幫忙教學目的的機構,但是如果是一般的公司,我也抱持開放的態度進行商業合作。
10次中有9.9次我得到的回答是:他們是營利公司,但是無法給作者稿費,不過可以提高你的知名度喔!看到這種回答,我其實很想問「你們為了賺網路流量,吸引廣告商,卻要我免費提供作品,你們有考慮過我花了時間跟心力的成本,絞盡腦汁用中文寫出這一篇篇的文章嗎?為什麼要無償授權?我沒有追求知名度啊!」
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重大,這個社會既不尊重專業人士對自己作品智慧財產,也不願意去了解與思考對方的立場,不能提供足夠的合作動機,只看見眼前的利益,互相剝削,怎麼能夠透過合作互相進步呢?
社團同學們沒有想過一個新移民花時間陪你們練英文的動機是什麼、餐廳沒想過客人的感受、編輯沒想過作者的權益......大老闆們只想著減低成本,又怎麼吸引到最佳的員工,怎麼做出高品質的商品?社會中充斥著這樣的心態,台灣的產業,要怎麼要做到全球頂尖?
大家都只想要用最簡單、最便宜(免費)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利益,「給香蕉,當然只能請到猴子」這種心態,台灣要做到產業升級,或是與國際間有優質的合作,恐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