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1.thenewslens.com/2016/8/68a3k0tzjb6kdah5wgdxscp28blwod.png?fit=crop&h=600&q=100&w=1000)
繼去年(還是前年?)的「飯局女孩」,今年台灣的八大行業又冒出了新招「果汁女孩」。按照業者的說明:
。純聊天+果汁女孩
適合不會喝酒不想熬夜生活正常的女孩。
(保障月薪七萬起,周休二日)
雖然很多人懷疑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這麼好的事,這一定是引誘少女跳火坑的陷阱。但在大家直接譴責酒店經紀之前,或許可以想一下。在酒店經紀出場前,我們的社會其實有更前端的「驅力」在推動這些少女投入八大行業。而因為有這些「驅力」的存在,才讓這些酒店經紀有施展的空間。
要了解這些驅力是什麼,我們不妨分析一下這些酒店經紀的廣告。在底下這則廣告中,酒店經紀鎖定的女孩除了年輕貌美之外,主要便是「工時長」、「低薪」的「青年貧窮少女」。
而這種「青年貧窮」跟傳統我們對「貧窮」的定義有很大的不同。在這裡我想借用馬克思(Karl Marx)所提出的一個概念來進行分析。長期以來,很多人一直對「共產主義」有所誤解。很多人錯誤的以為「共產」指的是「財貨共享」或是奢侈品之類的「消費性商品共享」。但馬克思真正提出的概念是「生產工具共享」。也就是說,馬克思所談的是:
大家都有公平的機會可以利用原料跟機械設備來進行生產。但最後生活水準的好壞,取決於自身勤奮與否跟技術力高低的差異。
後來蘇聯對馬克思主義的誤用,以及資本主義的某些奇妙的性質(註一),讓大家對馬克思的見解產生了錯誤的印象,以為馬克思主張的是大家平分生產之後的勞動成果(也就是「消費財」),讓所有人的生活水準變成「齊頭式的平等」,但這其實是錯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看到的是「消費財」還是「生產工具」(生產財)。
我們過去所想像的「貧窮」,是大家的生活水準普遍很差,也就是缺乏「消費財」。所以老一輩的人會覺得真正的窮,應該是沒白米吃,只能吃番薯簽;或是沒衣服穿,只能拿美援麵粉袋來做內褲。然而現代的「青年貧窮」則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況。年輕人缺乏的是「生產工具」而不是欠缺「消費財」。現代資本主義造成的困境,是生產工具的價格被炒高後,形成了一種需要特定社經條件才能取得的門檻;或是因為生產工具的持有成本或維護成本很高,因此容易遭到資本家跟財團給壟斷。然而為了鼓勵「大量消費」,消費財卻被控制在相對便宜的價格,好讓大家都可以負擔得起。
因此,年輕人乍看之下生活水準很高,能夠負擔比他們的父母或是祖父母年輕時更奢華的消費性商品。很多年紀大的人看到年輕人享受著更好的生活水準,便以為年輕人喊窮是騙鬼,是草莓族沒擔當的展現。但實際上,由於30、40年前台灣的資本主義發展較不發達,當時生產工具的壟斷沒有今天嚴重。所以才會有「只要肯努力,一定會發財」這樣的盛況。但在今天,一個年輕人就算只是想開小店做點小生意,都要先能夠應付龐大的店租壓力才能再談別的。所以當代的「青年貧窮」,跟過去台灣老一輩的貧窮,是本質上完全不同的狀況。無法以老一輩的生活經驗來衡量論斷。
讓我們回到那個「果汁女孩」的廣告影片。片中的那個女孩,雖然為了突顯苦情讓他吃泡麵。但其實他既有手機又有筆電,以消費財的水準來看其實過得還不錯。但真正趨使這個女孩投入八大行業的,是他想成為「婚紗設計師」的夢想。而他真正會想去做八大行業的原因,就在於一般工作所給予他的薪水,無法讓他支付取得生產工具所需的價格(以婚紗設計師而言,他的生產工具來自於專業學校所給他的訓練跟學歷)。因此乍看之下,很多人會因為只注意到「消費財」,而認為加入八大行業的女生說出「為了圓夢」只是愛慕虛榮的藉口。但認真以學理分析,就能看出這完全符合了當代「青年貧窮」的社會脈絡。
更諷刺的是,在這樣的脈絡中,給予未來長期生活的承諾,幫助青年實現生活目標,本來應該是正規教育跟社會主流的責任。但由於社會主流沉迷在「低工資」、「高工時」的競爭力神話,讓勞動市場傾向更沒有保障的派遣跟彈性工時,導致現況變成只有走偏鋒的八大行業才能給予青年這樣的保障跟承諾。不得不說,推少女下火坑的不是那些酒店經紀,反而是那些向資方傾斜助長青年貧窮趨勢的勞動部官員。某種意義上,這種只顧及資方立場的官員,才是推最多少女下火坑的皮條客。
至於那些反對八大行業的保守派,諸如「護家盟」之類,搞了半天都完全沒有搞清楚問題的癥結。綜觀世界各國的保守派,現在唯一能洞察問題關鍵的只有天主教教宗。因此教宗這幾年不斷地呼籲各國:「放任的資本主義是萬惡淵藪。」、「自私且無窮盡追求權力與物質享受足以導致天然資源受到濫用,以及弱勢族群受到排斥。」呼籲各國要滿足青年生產價值的基本需求:「實際上來說,這種絕對的基本需求有三個名稱:住房、勞動及土地」。
如果諸位真的擔心八大行業氾濫的問題,真的想捍衛傳統的家庭價值,那麼就應該支持政府付出五億來支付國道收費員的資遣費,支持華航罷工、支持勞工每週例假二日入法。由此可見,像葉匡時那種對勞工福利冷嘲熱諷的說法,才是林森北路那些特種行業最強的代言人。
註一:因為「貨幣」同時具有生產工具(資本)與交換消費財的性質,而馬克思主張分配資本,是聚焦在公平分配生產工具的價值上,但這非常容易因為貨幣所具有的交換消費財性質而讓原意混淆。而蘇聯的政策就是誤解了馬克思的原意後,教條式亂搞的結果。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闕士淵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