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蘋果日報】人渣文本:抵制頂新的道德界線 (7582)

$
0
0

因為混油事件,台灣掀起一場抵制頂新集團的全民運動。除了頂新之外,味全與台灣之星等家族企業也一一中槍倒地。不少政治人物也跳下來「同樂」,脫不了政治責任的馬總統說要抵制,連勝文還表示當選後要抵制頂新十年,一些地方政府更發動全境的杯葛行動。

隨著抵制行動的擴大,也出現了一些反對此舉的聲音。味全的員工與家屬開始透過媒體管道申冤,表示他們並未涉入這次混油案,卻因為抵制行動而連帶受害,實在很不公平。他們只是和頂新「有同一個爸爸而已」。這種說法引起同情之聲,也有人探討這種抵制行動是否應該有限度,或是更集中於特定目標。

我認為這議題可以從「作為」與「不作為」的倫理學劃分切入。

採具體行動的「作為」方式來抗爭時有所聞。抗議民眾包圍企業的做法就是具體行動,對這類做法有一套道德判斷標準。像是你受到污染而去圍廠,就較有道德合理性,而為了提高房價而圍身心障礙者機構,就會有點爭議。

那像香港蘋果日報被一堆黑道和大媽圍呢?黑道和大媽們當然可主張被蘋果日報「污染」、「傷害」,但這種說法應該無法通過社會主流道德標準的檢視。

如果去圍頂新、味全的廠呢抗議呢?看來是個合理做法,但也容易失焦,像圍廠是為了退貨賠錢?永久關廠?魏家退出經營權?連股權也要賣光?要在一堆受害民眾之間取得共識已經非常困難,如果還有政治人物來插花,最後整個活動是在幹嘛,可能就無法釐清了。

相對來說,「不作為」的做法顯得比較明確、簡單。當前抵制頂新集團的熱潮,我認為就是「不作為」,你就是不去買,不去付費接受他們企業體的服務,這是種個人消費選擇,你很難說這種態度會產生什麼道德問題。

因為我們能買的東西太多,而口袋中的錢有限,如果「不買某家的東西」可以成為被指責的理由,那我們就會一天到晚被罵了。你若只有一百塊吃飯錢,大概就不會買路旁身心障礙者兜售的五十元餅乾,這不能說是「道德上錯誤」的決定。

而且「不作為」的抵制行動也能產生道德上的壓力,像是透過「不侵害」廠商來突顯廠商「侵害」自身的可鄙,又因消費歸零,而產生經濟上的壓力,雙重效果齊下,的確是升斗小民抗爭的最佳選項之一。

是以民眾的「不採買行動」的確有道德上的合理性,但這種做法是否應有界線?味全員工主張他們都是努力工作的好人,不應該被抵制。這種說法合理嗎?

面對弱者,我們當然應該留點餘地,但目前出事的,可是排行前列的鉅富。面對強勢的財團,如果只有單純的政府罰金、停業,其股票續抱、收益常在,那魏家還是笑呵呵,只損失一家製油事業,正是所謂「斷尾求生」。

必須要讓他們有超乎油脂事業範圍的損失,才有懲罰的效果。政府怎麼做,那是另外的問題,百姓所能採取的最好方法,就是透過抵制來斬去味全這些「金雞母」。因此這種抵制沒有道德界線,或說唯一的界線,就是財團退讓的那天。

員工一定會受到連帶的損害,但這種損害是誰造成的?是民眾造成的嗎?民眾並不是主動去砸廠、圍廠,只是不買。不買,你就只能歸責到「負面形象」。顯然要背這個形象責任的,就是魏家。所以工會訴求的對象不應是百姓,而是魏家,他們才是造成員工走投無路的元兇。

要讓民眾認同味全員工愛護品牌、尊重工作的決心,那工會就應該發動罷工,要求魏家賣出股權。若味全基層員工真把魏家趕走,我想台灣民眾鐵定會大為激賞,不但停止抵制,還會對味全產品「大吃一斤」。

但這些員工「敢」嗎?

「大家都是混口飯吃,哪敢造次?」

頂新等數家企業混油數年,員工上下不吭一聲,難道全數對此一無所知,是機器人幫老董進貨、脫酸、除臭、混油的?

大家都是混口飯吃?

一切都是從「混口飯吃」開始的,到最後,大家都吞不下口中的飯菜了。

更多人渣文本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