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2.thenewslens.com/2016/7/u0ji5voib6wvho5qerhscmkedfsopa.jpg?fit=crop&h=600&q=100&w=1000)
民眾在醫院或復健科診所常常看見或聽見「物理治療」這四個字,然而什麼是物理治療呢?物理治療就是使用光、電、水、冷、熱、力等物理因子和動作評估來治療患者的疾病,並給予預防傷害的衛教來減輕患者身體的不適與疼痛,儘快恢復身體的功能,避免再度傷害或惡化。
物理治療是藉由科學的方法來鑑定、評估、矯正、預防以及減輕急性或慢性的動作障礙。其中包括了各專門的領域,如預防醫學、治療醫學和復健醫學,而治療方法有運動治療、操作治療及儀器治療。
物理治療和復健有何不同?
復健的宗旨為結合物理、職能、語言及心理治療等來強化剩餘肢體的功能,重建獨立自主的全人生活。而物理治療則不僅在復健醫學扮演重要角色,也在預防醫學與治療醫學上發揮重要功能。
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有何不同?
物理治療師主要是利用3M(Movement、Manual、Modality)也就是運動治療、徒手治療和儀器來治療病人。而職能治療師則是教導患者運用適當方法來完成日常活動,並且設計和製作輔具,以及給予工作能力評估或工作模擬訓練。
哪些疾病可以尋求物理治療呢?
物理治療專科已細分為骨科、神經科、小兒科、心肺系統、老人醫學、運動醫學、長期照護、早療系統、學校系統、健康促進等。以下是常見的類別,提供讀者參考。
1. 神經物理治療
針對腦中風、小腦病變、巴金森氏症、脊髓損傷、頭部外傷、小兒麻痺、顏面神經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周邊神經損傷與病變等肢體障礙的病患,主要治療為減緩或降低因疾病造成的功能性限制與生理障礙為主。
2. 骨骼肌肉物理治療
針對骨骼肌肉系統功能受損的病患,例如五十肩(冰凍肩)、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網球肘、高爾夫球肘、媽媽手、下背痛、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頸因性頭痛、骨折、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截肢、髖關節、膝關節置換術。
3. 小兒物理治療
針對腦性麻痺、智能不足、唐氏症、裘馨氏症、臂神經叢受損、先天性肌性斜頸、早產兒等。治療趨勢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4. 心肺物理治療
針對心血管系統與呼吸系統病變,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狀動脈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肺臟移植患者、心瓣膜病變患者,其他因肌肉骨骼與神經系統病變造成的心臟血管與呼吸系統等併發症。
5. 其他
- 婦產科:剖腹後傷口疼痛、骨盆腔炎、產後體適能恢復。
- 皮膚科:手腳多汗症、牛皮癬、燒燙傷。
- 泌尿科:尿失禁。
物理治療專業在先進國家例如美、英、德、澳、日、新加坡等,對物理治療師需求量日漸增高。在美國許多最佳職業排行中,「物理治療師」都名列前茅。而我們在報紙上看到王建民、Kobe Bryant和林書豪這些知名運動員也都因為受傷而接受過物理治療,且公開謝謝物理治療師的幫助。
然而台灣的物理治療師,常見於醫院或復健科診所,忙進忙出,拿熱敷包或執行電療的這些醫療人員。大家一定會覺得奇怪,怎麼感覺和國外的物理治療師不一樣,都在做一些簡單的工作,忙得暈頭轉向的?但其實台灣的物理治療技術不輸國外。
為什麼會覺得台灣的物理治療師給予每位患者的時間都很短暫呢?我們來比較台灣與美國的差別:
根據台灣健保申報規定每位物理治療師,每日可申報45人次,且申報點數少,因此必須多量才能維持醫院或診所整體運作,讓物理治療師無法好好的為患者仔細評估、執行治療與衛教,實在是非常可惜,讓人才埋沒在此,幾乎成為儀器操作員。
反觀美國物理治療師每日約8.16人次,治療費用因嚴重程度計價,簡單治療約60~100美元,所以美國物理治療師給予每個病人的治療時間相對較多,因此在物理治療的醫療品質上有一定的差異。
以台灣骨科物理治療為例,常見的下背痛在醫療院所治療,拿到復健治療單後,幾乎直接就熱敷(熱敷包、紅外線或短波)、腰椎牽引、電療就結束了,好一點的還有超音波或衛教。
但在美國,物理治療師會再仔細花時間評估及理學檢查,探討下背痛的成因是否只是單純的軟組織受傷,或是錯誤代償、脊椎側彎、骨盆歪斜、骨刺、腰椎關節小面錯位、椎弓解離、腰椎滑脫、椎孔狹窄、椎間盤突出等因素,然後對症執行物理治療和徒手治療、運動治療,並且教導患者改善錯誤姿勢、強化肌群避免再次傷害。
台灣的物理治療師就讀醫學院時,也有學習這樣的課程,只是臨床上無法有時間可以徹底執行。
以我多年來在健保醫療院所的經驗,每天整個院所的患者量約在200~250人次,整個治療場所擠滿了治療與等待治療的患者,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讓我好好評估每一位患者,實在是非常可惜,但好處是可以擁有許多特殊病症的治療經驗。
而我的理想是能夠為每位接受物理治療的患者提供仔細的評估與治療,並給予適當的衛教,減少或防止再次受傷的機率。所以為了實現理想,我毅然決然離開舒適的健保體制,走入艱困的自費物理治療,每天治療的患者只能限定在8~12位,但讓我欣慰的是,看到患者從痛苦表情漸漸轉為開心的笑容,甚至有些就不用開刀了,這才是我想要的物理治療。
在台灣,物理治療師根據物理治療師法第12條,取得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後,可獨立執行物理治療之評估及測試,擬定物理治療目標及內容,並給予解釋,且執行治療。而不是像之前綜藝節目裡鬧的沸沸揚揚,訴說醫師給予治療指令,而治療師只能依造指令治療。這是非常不尊重專業的說法,醫療體系裡應該互相尊重其專業,共同討論如何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這才是身為醫療人員該有的氣度。
那麼台灣的物理治療還有其他的治療場所可以選擇嗎?當然有,最近全台開設多間自費、健保物理治療所,各有其特色,治療專長也不同,治療項目多而廣,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在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網站查詢「台灣物理治療所」地圖。
而想選擇去物理治療所治療的民眾,務必攜帶醫療院所開立的診斷、照會或醫囑前去治療,也可以前往與物理治療所有合作關係的醫療院所開立。
作者介紹:陳俞州,五德物理治療所院長、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碩士、前基隆市政府長期照護及看護訓練講師、前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復健科技術長、前基隆市物理治療師公會常務理事。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楊士範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