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5-09-04/656/20150904002730.jpg)
為抗議年金改革走向清算政治,由全國教育產業工會與陸軍官校校友總會發起,動員多個軍、公、教、勞等團體,將在9月3日於凱達格蘭大道上舉辦號召10萬人的「反汙名、要尊嚴─向軍人致敬大遊行」,藉以向政府表達年金改革的荒謬,這意味歷經長期的羞辱,這群原本安靜、穩定的族群終於忍無可忍,要走上街頭表達抗議了!
從「反汙名、要尊嚴」的主訴求即可看出,這些團體並非反對年金改革,而是抗議藉著「年金改革」名義,透過種種手段將他們汙名化!許多軍公教無怨無悔奉獻一生青春歲月,臨退休之際卻淪為被改革的對象,瞬間被描繪成既得利益者,甚至被打成「全民公敵」,裁減他們的退休俸之外,還要羞辱他們,試問他們怎會不憤怒?
年金改革其實早從馬政府時代即啟動,這項改革議程的啟動,很大一部分原因並非緣於年金制度本身有什麼重大缺失,而是緣於政經結構的變動。過去幾年台灣伴隨著經濟成長趨緩,薪資成長停滯,所得差距擴大,政府財政困窘,加上人口老化,退休人口激增,年金議題就這麼無形中被放大了!相對地,如果沒有前述那些結構因素,不會有人想去改革年金制度。
當然,也就是緣於這些外在因素的變化,年金制度也確實有它很大的調整空間,如提撥比例,如退撫基金的操作等,只要符合比例原則、公平原則乃至信任原則,相信絕大多數軍公教人員不會反對合理的年金改革,畢竟若是因為龐大年金支出拖垮了財政,屆時根本發不出年金,連吵都沒得吵了。希臘的殷鑑不遠,怎麼讓合理的年金制度永續下去,才是正辦!
問題在於現今的年金議題,根本不是在尋求「改革」,而是在操作「鬥爭」!利用離退休的軍公教人員作為「替罪羊」,運作「分配不公」的相對剝奪感,作為轉移政績不彰的焦點,譬如放大某些特例,硬拿其與勞工待遇相對比等,煽起整個社會敵視軍公教退休人員,讓那些沒領到退休金的弱勢勞工,以及那些薪資低廉的職場新鮮人有個仇恨的對象!更直白地說,就是藉由製造社會內部矛盾,來掩飾政府的無能!
說得再坦白一些,拿這群人開刀,對蔡政府而言政治成本最低!第一,這群人本來就很溫馴,他們平日很少發聲;第二,這群人政治動員能量低,玩不過那些善於搞抗爭的運動團體;第三,這群人大多偏年長世代,在網路聲量上本來就是絕對弱勢;第四,這群人傳統上支持藍營較多,修理他們既傷不了自己的票源,還有鞏固基本盤的作用;第五,台灣社會對年金刻板印象早就存在,操作起來非常容易。
檢視上述理由,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蔡政府才剛上台,待改革的事項千頭萬緒,興利的作為一樁也不推,卻偏偏先挑年金改革作為首要之務,而且迅速將之政治化。光總統府籌組的「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就納入了不少根本敵視年金制度的運動人士,再加上網路上的持續延燒,全國軍公教人士彷彿瞬間成為台灣進步的絆腳石,要改革非得要從他們身上先開刀不可!
如果大砍軍公教的年金,能夠幫助台灣擺脫困局,降低財政赤字,真的讓大家從此以後過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也就罷了,問題是,可能嗎?以蔡政府目前看得到吃不到的產業發展藍圖,確定會看壞的兩岸關係、形同空中樓閣的新南向政策等,可預見經濟成長還會探底,薪資水平不可能提升,政府財政更會吃緊,砍了軍公教年金,除了加速台灣向下沉淪,讓更多人有相對剝奪感之外,根本不會改變什麼!屆時怎麼辦,再製造一個新的「替罪羊」,作為社會不滿的出氣口嗎?
蔡英文在公開談話中,曾不只一次強調,分裂不是政治的本質,衝突不是獲勝的方式,還呼籲政治人物應該帶著人民一起追求可以超越對立的歷史契機。但觀察她這幾個月的作為,拿軍公教作為分配正義的祭品,拿國民黨黨產作為轉型正義的祭品,衝突與對立的氛圍愈見升高,瞧不出哪一點有「超越對立」的格局,國民黨反正早被打趴了,軍公教也順利成為全民公敵了,下一階段政績不彰,還要製造誰當敵人呢?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