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檢驗是醫學院的成員之一,同學修業四年後,各奔全台各大醫院實習半年當沒薪水還要繳學費的Intern,和其他的科別的Intern一樣,是把學生淬鍊到 「可上線人員」 最辛苦的階段。
取得學士資格畢業後,參加全國通過率只有7%-25 %的專門技術高考後取得醫檢師執照之餘,可再報考「專科醫檢師」及「細胞病理醫檢師」。就像醫師又分成家醫科醫師、心臟科醫師、腎臟科醫師一樣,在醫院看不見的角落為醫師的診斷把關,為病患的生命把關。
檢驗科裡的秘境
除了醫檢師之外,很少人踏進那個寫著Staff only的門,因為評鑑要求控管實驗室人員,檢驗科在醫院裡總是很神秘的角落。通常分成以下幾個組別。
生化組:
生化室不只是拿血去機器上放好等報告,要怎麼確保機器做出來的數值是準的 ? 那就是要為機器校正,但這龐大的機器怪獸可嬌的,溫度、震動、都可能影響到它的正確性。生化組的醫檢師對各項生化數據要療如指掌,家裡的廚房可能都沒那些生物參考區間亂碼來得熟悉。
對各種數值的臨床意義更要清楚,最最最重要的是報告前的數據合理性審核更要仔細不能有誤,時常與醫師、護理師通電話,發臨危值通報,確保病人不會出事。每天敲著鍵盤,一個人發幾百份上千份的報告是常有的事。
血液組:
操作血液檢體,主要工作內容在於血球種類、比例、形態學、貧血症、凝血疾病的檢查。雖然有些項目有儀器輔助,但是始終脫離不了人工,在形態學上更是需要臨床經驗的累積。
顯微鏡就是像是我們的眼睛,一天可能有好幾個小時活在顯微鏡下的世界。凝固學的檢查也極為重要,流血不止事出必有因,查出哪項凝血因子出現缺乏,並讓醫師開出最正確的處方籤、或請血庫備好那些血品,流血不止或有紫斑的病人才不會失血過多。時常與血液科醫師溝通,全醫院最懂血液的就是血液科醫師及醫檢師,在醫師與醫檢師的正確判讀下,才能揪出試圖偽裝成正常細胞的血球。
門急診組:
這個組別的醫檢師是唯一跟病患有所接觸的,但是病人卻不怎麼認識我們,常叫我們抽血師、檢驗人員、打針的。以後抽血可能要貼個「請叫我醫檢師」 的正名貼紙在胸口。
不要小看那些抽血的試管,其中可大有學問,看起來空空的管子有的有抗凝劑,有的有促凝劑,彼此間又可能有交互影響。十個病人過來,血管長十一個樣子,有的粗有的細、有的沉有的淺,手肘找不到找手背,手背找不到找腳背找腳踝,更別說那些水腫、四肢萎縮的病患了,每天仔仔細細的深怕抽錯管子、少抽單子,還要仔細核對病人的身分。
這組的人是全醫院抽血第一流的,絕多數醫師護理師都比不上。也要立即操作從急診或刀房送來的特急件檢體及流感快篩。
鏡檢組:
全名為顯微鏡檢查組。不要以為尿液、糞便、脊髓液、胸水、腹水、關節液進來都只要放到機器上,就會生出報告來,跟生化組血液組一樣,儀器的校正非常的重要,更重要的是顯微鏡檢的能力,別看那黃澄澄的尿液,裡面的東西可多了,裏頭有著不同的碳酸磷酸結晶,還要做紅白血球的計數,還要抓出細菌、細胞及分泌物。
體液的分析更要拿檢體去打片用顯微鏡計數,另外還有糞便的鏡檢,將糞便染色後用顯微鏡找尋寄生蟲卵及阿米巴原蟲,並作疾病的通報,避免這些傳染病在外面造成大流行。
血庫組:
大家可能都知道有ABO血型,其實血型非常的複雜,總共有幾十種,其中抗體鑑定的方法又有好多種手工法,抗體又分成IgM冷型抗體跟IgG溫型抗體,實驗使用不同的操作溫度及酵素,來鑑定出各種複雜的血型。
護理部常以為叫了備血就能準時拿到他需要的份量,但是當出現罕見抗體的時候,要找到合適的血可以說是大海撈針,要一袋一袋的找出來驗啊!還得跟捐血中心打好關係,有時也要請他們幫我們調罕見血型,確保院內的病人都有最好的用血品質,更要在緊急輸血的時候做出最快速最安全的判斷。
分子診斷組:
有些醫院會與血清組合並 常在做一些遺傳疾病的基因鑑定,或者病毒量的偵測,每天跟DNA及PCR 共生存,也要做比較傳統的DNA膠體電泳,這些實驗發作起來都很花時間,也很需要技巧性。
血清組:
做免疫學的檢查,檢查血液內的各種可能的病毒抗原抗體量,推測出感染的時間及目前病人的感染情況,時常操作些危險的檢體像是 HIV、梅毒、肝炎病毒等具高度危險的檢體。也操作器官移植的配對、自體免疫疾病的檢查。
要關在暗房內看螢光顯微鏡,觀察細胞不同的螢光狀態來推測可能的自體免疫抗體,根據我看螢光顯微鏡的心得,大概看半個小時開始眼花,看一個小時開始頭暈,一個半小時開始噁心想吐。
細菌組:
這個組別工作的內容非常非常地複雜,不同的檢體有不同的前處理法,處理完之後還要依檢體的不同,先推測可能被那些細菌感染,要先染色先看是革蘭氏陽性或陰性菌,再培養到不同的培養基上,隔天或幾天之後要依照第一次的培養結果(培養基顏色變化、菌落生長、氣體產生的有無等等)再來進行第二次推測。
除了找出菌名,還要做抗生素敏感性試驗,找出哪種抗生素,哪種劑量,對感染病人的這株細菌有效,建議醫師使用,避免病人死於菌血症或蜂窩性組織炎需截肢。
病毒組:
並不是每間醫院都有這個組別,有的也與血清組合併,做的是病毒檢體的細胞培養,讓不同的細胞感染病毒後觀察其病變結果,推測其病毒量及毒性。
細胞病理科:
細胞病理科裏頭只有兩種人,一是病理科醫師,二是細胞醫檢師。在顯微鏡下區分正常組織與癌細胞的差別,這個診斷非常重要,依據醫師及醫檢師的診斷,決定病人的手術切除部位的大小及化療的時間劑量以及預後情況。 也處理從手術是切下來的檢體,從組織的固定、石蠟包埋、切片技術、撈片、烤片、染色、封片、到顯微鏡檢一手包辦,是比較少為人知的。
生理檢查科:
醫院裡除了檢體的生化檢驗,還有另外一種叫做生理檢查,包括肺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及判讀、睡眠檢查、腦波圖、超音波、聽力檢查等,這些檢查以前都是醫檢師的範圍,但是現在醫療分工越來越仔細,也開始有語聽師、呼吸治療師等醫事人員,但是腦波、睡眠、心電圖大多還是醫檢師來操作,尤其是心電圖,仍是國家考試的重點。
本文獲黃伯揚醫檢師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吳象元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