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廢五金進口是台灣環境大災難](http://www.peoplenews.tw/upload/news/5c73d478-0585-402b-a2c8-23b09715fc39.jpg)
這幾年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國人揮之不去的夢魘,近期發生的頂新集團餿水油及飼料油事件,不啻把國人僅餘的信心都摧毀殆盡了。在這令人忿忿不平之際,我們仍然要提出另一件重要性不亞於這次食安事件的政策:開放廢五金進口。
1986年在二仁溪出海口處,因廢五金業者露天焚燒,並將電鍍、酸洗五金廢料產生的廢液直接傾倒溪中,致產生綠牡蠣事件。此後,政府開始整頓廢五金業者,並於1993年全面禁止混合五金廢料進口。相關各部門至今花費三十億以上經費整治二仁溪,仍未恢復二仁溪舊觀。
後來,環保署在相關業者不斷要求下,逐步鬆綁五金廢料的進口限制。至2006年,只剩下14項還列為有害事業廢棄物。最近,在業者的遊說之下,環保署先是放寬標準,將其中12項五金廢料由「有害」再改為「一般」,打開進口大門,接著行政院再於今年進一步修法使其免稅。如此一來,無異打通國外五金廢料在台灣流竄的任督二脈。以政府部門近期在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上所展現的能力來看,我們不得不就這項政策對台灣環境未來可能產生的衝擊提出嚴正警示。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自2003年起的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從2008年開始才有明顯進口五金廢料。2011年至2013年,進口量分別為966、2092、7218公噸。其中以美國為進口大宗。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開始自日本進口239公噸。今年一至七月,台灣總共進口了4386公噸,其中日本進口了1418公噸,高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的2766公噸。
這其中有幾個政府應該要解釋清楚的問題:第一、美日的五金廢料回收處理技術不低於台灣,尤其是美國領土遼闊,為何他們仍將絕大多數的五金廢料交由其他國家、特別是中國來處理?第二、進一步開放廢五金進口所產生的產業利潤有大於其衍生的環境成本嗎?否則為何要開放?第三、台灣從去年開始進口來自日本的五金廢料,今年更是急遽攀升,一至七月的進口量已是去年全年的近六倍。環保署有沒有針對這些來自日本的廢料,檢測其中是否有福島核災的幅射污染?
從一連串爆發的食品安全事件來看,國內業者對於涉及公共安全及民眾健康的企業行為存在嚴重的道德危機。而政府不但事前未能防範於未然,事後隱瞞訊息、袒護業者的態度,也顯示其在監管業務上幾近棄權的現象。這更進一步助長業者利用政府的管理漏洞來攫取不當利益的投機心態。食品安全影響的是一世代的健康,廢五金監管若失當,損害的更是好幾世代的健康及環境。因此,在目前的條件之下,我們不但不贊成政府進一步開放廢五金的進口,更呼籲政府對於廢五金回收後產生的廢渣流向要確實掌握,並且逐步禁止廢五金的進口,以保障國人健康及台灣環境的永續發展。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