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中國時報】陳長文:陳長文》天堂不撤守-去掉中國元素,台灣不再是台灣 (1178)

$
0
0

端午節這一天,大家在做什麼?我除了假期的固定運動外,看了書聽了音樂,更應景地吃了粽子,也免不了想到了屈原和端午節的由來。

閱讀新聞,除了塞車引起民怨的新聞外,民眾擺起立蛋、各地熱鬧地舉辦龍舟賽,可以說是每年端午應景的活動,也為這個假日添了節氣、也減了怨氣。有些節目還詳細地解說了端午節的由來。

春秋時代,屈原憂憤國事投汩羅江自盡,當地百姓感其忠貞,使用竹葉包糯米飯糰投入江中給魚吃,希望魚群不要吃屈原的屍體,這是後來民間在端午包粽子的濫觴。而另有傳說,有人想尋回屈原的屍體,便划著船在江上來回找尋,其後演變成划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就這麼理所當然、自然平常地,成為每年大家必過的節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這兩天,我卻也聽到了另一種聲音,一種對「端午節」的「反思」,有的笑說這屈原的故事荒誕,竟也傳了千年;有的說這端午的由來是一種封建愚忠的愚民產物;有的說,這是中國的節日與台灣何干,早廢早安心…。

我忽然想,這些說法,聽來也非全無邏輯,但似乎又少了點什麼東西?

也許我們可以用一彎河流來比喻歷史,在下游看著江河浩蕩的人,也許可以笑那上游的溪流水淺道狹,缺了格局。但沒了上游,哪來的下游?也許,今日今時的我們自詡「文明」,覺得古時的屈原愚忠、投粽入河想保屈原遺體的人民愚昧,但這樣的想像,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忽略時代背景的驕傲病?而且,這麼說,後人感念的,不正是屈原與江邊民眾「愚」的本心,那是一種善良的本心,這善良的本心,即便時代變遷,也是讓人尊敬的,不是嗎?

當然,屈原的故事,也許中間有一些後世加油添醋的傳奇色彩,真相如何,恐也難百分之百的查考。但這些帶著想像的「傳奇」,不正是人類歷史文明的常態,甚至也可以說是一種「偉大」,不是嗎?希臘神話、羅馬傳說、維京海盜、三國演義,許多故事迷人之處,往往不在於其一百分的真實,而是其中夾雜著超越塵俗的想像。

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真要究其「真實」,我們的農曆新年,源於「年獸」的傳奇,而年獸真的存在嗎?而鞭炮與紅色春聯真的嚇得走年獸?照此「求真」的精神,端午不必過,農曆新年也不必過了。

至於所謂「中國的節日」,更屬無稽。端午是中國的節,新年、清明哪一個不是?民間信仰中信的神明如媽祖、關公,都來自中國;連我們用的語言,也來自中國,還不只是「國語」來自中國,連閩南語、客語也來自中國。連住在台灣的人,除了原住民與來自東南亞等他國的新移民外,大多數的群裔,也都源出於中國,只不過其先祖有先來後到之別罷了。

倘若日常的食衣住行,其中其間所有的元素都要把「中國元素」抽離抽空,那麼,你確定,剩下來的就會叫做「台灣」嗎?

這仍然可以用一條河流來比喻,下游的人,說這條河已不是上游的河,這在邏輯上不能說錯,也未必全對,因為,這下游的河水雖與上游不是全同,但下游的水摻著上游的水,早已難分難解,這才是重點。如果下游的人高聲地說:「因為下游與上游無關,所以,我決定把下游的水中,所有上游的水分離出來全部丟掉。」你會覺得,這樣的說法,合理還是不合理?

而這也正是許多亟亟想要「去中國化」的人最大的盲點,他們可能忘了,去了中國,剩下的也不是台灣。因為所謂的台灣,在歷史流脈上,就是那一條「下游的河」,嚷著要把上游的水全部瀝去,是傻話、是空話,也是笑話。也因此,真正要建立台灣的歷史、文化主體性,反而更要自信地保留著「中國元素」,因為真正的台灣文化、台灣歷史,本來就包含著「中國文化」、「中國歷史」,是不可分融合體,反之亦然。不去中,而能融中,那才是建構真正有自信的台灣主體文化的坦坦大道。而唯有如此,台灣的主體文化才有機會攜手大陸文化共創一國良制的契機。(作者為法學教授、律師)

(中國時報)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