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6-06-12/656/20160612000850.jpg)
近日「素珠風暴」在大陸微博傳得沸沸揚揚,更登上央視新聞,激起了大陸民眾的憤慨,甚至是「反台」的情緒,然而這不是單一事件。今年4月「肯亞事件」爆發,「天涯社區」等大陸社群網站出現大量謾罵台灣及台灣人的言論:「台灣最美的風景是騙人」、「台灣,請你給自己留點臉」,一些大陸平面媒體也跟隨做成醒目標題,傳遍大陸。520前夕又有大陸媒體聯手官方智庫發起網上民調,85%的受訪大陸網友選擇支持武力統一,這些新聞事件對兩岸都造成衝擊。很多理解兩岸社會的人都清楚,「反中」在台灣早就習以為常,「反台獨」在大陸官方也很常見,但民間社會未曾出現「反台」現象。隨著「天然獨」議題發酵,大陸民意似乎也出現變化。
理性觀察,就像台灣的「反中」,「反台」應非大陸主流民意,但過去8年,大陸社會逐漸積累起來對台灣的尊重與好感正在迅速流失,卻也是不爭的事實。詭異的是,台灣上下對於大陸社會的「反台」或「厭台」現象好像並不在意。
探究原因,可能與台灣社會對大陸威權主義的理解有關,認為大陸街頭示威和網路口水戰,並非真正的民意,充其量不過是統治者操縱的工具,目的是向外部對手施加壓力。換言之,多數台灣人從內心深處不相信大陸社會存在自發的涉外抗議,認為所謂民間的「反台」情緒只是當局「導演」的產物。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台灣一方面不斷強調自己的民意,作為與大陸討價還價的籌碼,另一方面卻無視大陸的民意,一些政客和媒體的「反中」表現更是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
我們擔心這種想當然的「民意操控論」很可能是錯誤的認知,長此以往,台灣會對大陸產生重大誤判,從而陷入「反中」與「反台」迎頭相撞的危險。美國華裔學者白潔曦在2014年出版了《強大的愛國者:中國外交中的民族主義》一書,部分反駁了上述流行的觀點。作者實證研究認為:從表面上看,似乎是政府在操縱反美、反日遊行,實際上,主要還是民間自發產生的,並非政府「導演」出來的。政府做的是對其進行管控。管控民族主義的群眾活動是有風險和成本的,因此政府不得不在允許和禁止之間審慎抉擇,保持平衡。
今年年初轟動兩岸的周子瑜事件,兩岸網友發生混戰,對立情緒升級,陸委會公開敦促對岸「約束」民間行為,其邏輯便是似是而非的「民意操控論」。現實卻是大陸即使想管,也難免力不從心。不僅如此,大陸兩大官媒《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公眾號「俠客島」與《環球時報》,還就大陸網友的「反台(獨)」激情是不是民粹主義發生了觀點衝撞。後者直言大陸民眾有權利表達愛國情懷,而且「這種表達不可能總與國家的政策制定和執行合拍」。
美國「中國通」謝淑麗早在2007年出版的《脆弱的強權》一書中就已觀察,「在當今的中國,公眾輿論與政府關於美國、日本、台灣問題上的政策觀點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美國人不知道當前這種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策是否會繼續,還是會因民族主義的情緒壓力而被取代」。在這方面,倒是台灣顯得麻木不仁,一再發生對大陸的誤判。面對一個長期漠視大陸民眾情感,挑釁大陸主流民意的台灣,大陸社會的「反台」情緒將呈上升態勢,所謂「只反台獨,不反台灣」可能淪為空洞的政治正確。
前不久,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會見台灣客人時曾指出:「台灣民眾珍惜選擇現在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大陸一直予以尊重。台灣也應該重視大陸13億7000萬人民的感受,他們對過去歷史上民族遭受外敵欺淩,有著深刻的記憶,對維護國家統一,有著絕不容忍分裂的意志,台灣也必須理解這是根本的問題。」這是提醒。
大陸不會允許民間「反台」情緒氾濫成災,但是大陸社會、政治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大陸民意並不像很多台灣人認為的那樣可有可無,抑或只是當局的工具。我們必須正視大陸社會的「反台」情緒,加強對大陸民意的調查研究,真正回歸「兩岸一家親」的正確軌道。畢竟,台灣人「反中」對大陸來說只是騷擾,大陸人「反台」則會成為台灣的夢魘。
(中國時報)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