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yimg.com/bt/api/res/1.2/uNUDZoFiyYxDM5CydN0fAw--/YXBwaWQ9eW5ld3M7aD04MDt3PTYzMA--/http://media.zenfs.com/155/2011/05/04/society_102508.jpg)
食物是一切生物的基本需求,然而,現在的食物已不再天然也不被重視,取而代之的是經過加工、萃取、包裝的商品,人們已經忘記食物是彼此與環境的重要連結。
幸運的是,有越來越多的社會企業正努力讓食品體制更健全長久、實現社會公平,他們正朝著下列幾個方向努力:
一、耕種
都市農場將農作物帶到繁忙的市中心,讓平常忙著在水泥叢林裡廝殺的上班族們也能親近泥土,重新與食物產生連結。它連結了社群的力量,並證明都市也能種植出在地且讓人負擔得起的食物。儘管產量還不夠供應都市眾多人口的需求,但小規模的示範型農園已成功驗證了都市農場的可行性。
像位於倫敦的Stepney City Farm就與The Pig Idea合作,將廚餘做為豬隻的飼料,不僅解決了剩食的問題,也減少生產飼料的需求。Cultivate London則將都市農耕視為解決失業問題的方法,讓年輕人親手種植並販售農作物。
二、農產運銷
目前的農產運銷多為市場導向,由大型零售商掌握了市場走向,在這樣的環境下要推廣在地小農的產品相當困難。所幸有許多新興的零售業者,正想辦法扭轉這不平衡的權力天平。
位於英國布萊頓的How It Should Be和The People’s Supermarket是業界幾個首開先例的前鋒,永續的生產方式、在地生產、以及平價等原則才是他們的採購標準。Growing Places Enterprise則沒有實體店面,透過物流直接將優質的農產品送到消費者家中,並優先雇用弱勢就業者,同時給予他們工作機會。
減少中間商的存在無疑是縮短農產運銷鏈最直接的辦法,The Food Assembly促進社區成員揪團合購,直接跟在地農夫們預購,再到社區的臨時攤位取貨。FoodTrade則扮演食物供應鏈上下游廠商的媒合平台,促使小型的農場、企業和餐廳彼此連結,來和大資本的超市賣場抗衡。
三、料理和飲食
料理是食物最社會化的部分,許多社會企業更將料理視為實現社會公平的好機會。例如位在英國肯特的The People’s Food Company,就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機會,訓練失業者製作外燴食物;位於巴斯的Bath Soup Company,則雇用街友製作並販賣好喝的湯品。The Clink則在獄中提供更生人在餐廳培訓的機會,並幫助他們出獄後重新跟社會接軌,降低再犯率。Mazí Mas則是針對女性新移民,以她們的家鄉味征服倫敦市民的胃。
四、剩食處理
倫敦每年浪費將近一千五百萬噸的食物,但所謂的浪費是在多餘的食物沒有被利用的狀況下才成立,如果我們能好好利用,就能避免浪費的存在。因此各式各樣將剩食加工的食品因應而生,例如:水果乾、果醋、果汁…等。另外,Pay As You Feel Café 和 Foodcycle 選擇將多餘的食物分送給需要的弱勢者,Community Shop則直接將剩食以折扣價賣給低收入戶。
各式各樣跟吃有關的社會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晚來,就吃不到囉!
【編譯:吳佳穎】
資料來源:New roots: how social enterprises are disrupting the food system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