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ISIS處決人質影片聞名之前,據說有種地下流傳的禁片,叫做snuff movie,拍攝真實的拷問、虐殺、肢解、食人的過程。當然這容易給行刑者留下罪證和追查線索,所以最出名的影片是食人族大觀「紀錄片」,是否造假,爭論不休。但昨晚,法務部下令即刻處死鄭捷,無疑是真槍實彈的殺人秀。
前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副主委廖福特說:「任何一個死刑犯執行,都必須確認沒有再審、非常上訴或聲請解釋憲法等救濟途徑後,才可以執行死刑。這是最基本,法務部訂定的規範,也是避免冤獄的規定。才定讞19天,鄭捷可能拿到判決才沒幾天,應該還在非常上訴的期限內,這是非常非常草率的行為!」政府偽裝一切合法,其實都在踐踏法律,實質是統治暴力。
處決能嚇阻隨機殺人嗎?
每到此刻,台灣社會就被逼進了兩難處境,就像電影《火線追緝令》的警探。
片中,連續殺人兇手布置一連串罪案奇觀,作為社會評論,攻擊受害者犯了當今普遍的道德缺陷。布萊德彼特扮演年輕警探,限時緝凶,穿過各種驚心動魄的酷刑現場後,發現自己被凶手安排成為結尾最後一案的行刑者。警探妻子失蹤了,凶手微笑暗示,她已被殘酷殺害。還有,她懷孕了。布萊德彼特聞言色變。
喔,凶手訕笑著:原來丈夫還不知道嗎。疲憊的老警探摩根費里曼,提醒哀傷顫抖的丈夫:兇手會殺你太太,就是希望你殺了他,他想用你的手自殺。如果你殺他,那你就變成殺人者了,就讓法律去制裁吧。年輕警探雖明知是陷阱,掙扎兩難,面對自己悲憤怒火,仍絕望地被憤怒擄獲。終究向凶手開了槍,遂其所求。
對處決鄭捷報以歡呼的群眾,可以代表年輕警探布萊德彼特的觀點。無論法律是否支持,他們都渴求快殺;對處決鄭捷心寒的群眾,可以代表老警探摩根費里曼的觀點。當中有許多人支持死刑,但反對政府任意濫權速死。
先看摩根費里曼的立場。湯姆熊案的凶嫌曾文欽,供稱隨機殺人是求死,鄭捷也曾說自己殺人是為了自殺。既然隨機殺人是一種自殺,那處決他們,不就是遂了他們的願嗎。恐怖分子進行自殺式攻擊,政府絕不會拿「威脅處死嚇阻」當做唯一的反制手段吧,因為這是無效的。隨機殺人犯速審速死,形同向另外五百個潛在的「隨機殺人以求自殺」者做廣告,招徠他們付諸行動:保證殺人必死,得遂所願,這樣社會當然無法脫離隨機殺人重演的無限迴圈。
片中布萊德彼特比較像普通臨時起意的殺人犯,並沒有思考的機會。他所代表的群眾,相信隨機殺人者是在詭辯,撒謊以求免死。相信是因為處決得太少太慢,才導致更多隨機殺人。殺了鄭捷,才能預防。他們不相信有人會自殺,相信隨機殺人者就是很邪惡,很愛殺人,犯案時就很想活,只有死刑才能嚇阻。
![Photo Credit: 玄史生 CC0](http://image.thenewslens.com/images/bg.png)
我相信隨機殺人是自殺,擁死刑者不相信隨機殺人者會想自殺,這兩種認同都來自生命經驗。
2014年4月29日,法務部長羅瑩雪批准當晚槍決鄧國樑、劉炎國、杜明雄、杜明郎、戴文慶5名死刑犯。不到一個月,5月21日,鄭捷持刀隨機砍殺乘客,造成4人死亡,22人受傷。如果處決能嚇阻隨機殺人,那麼今天你根本沒聽過鄭捷的名字,他不會犯案。
2015年5月29日,龔姓嫌犯闖入台北市北投區文化國小,隨機挑選準備上廁所的小二女童割喉。不到一周,6月5日,羅瑩雪批准槍決鄭金文、曹添壽、王秀昉、黃主旺、王俊欽與王裕隆等6名死刑犯。如果處決能嚇阻隨機殺人,那麼今天不會再有傻子找死了吧?
2016年3月28日,王姓男子砍殺台北市內湖區4歲女童。
那你還相信處決鄭捷能嚇阻隨機殺人嗎?
至此,可見認同已經超越了顯而易見的事實,令群眾視而不見。就如片中年輕警探開槍,當然群眾鼓譟處死鄭捷,不是為了嚇阻隨機殺人,而是為了復仇雪恨。
去年北投案後不到一周,羅瑩雪槍決6人。今年內湖案後一個月,羅瑩雪槍決鄭捷。這只顯示政府沒任何犯罪研究或推動改革,反應永遠是以殺止殺,即使結果證明了這是火上添柴。改革是要他們動搖自己腐敗的階級資源分配制度,緣木求魚。
誰是幕後凶手凱文史貝西?
《火線追緝令》是《奪魂鋸》的前身。因為《奪魂鋸》的凶手,擅於為他抓來囚禁的被害人製造兩難,讓被害人為了求生,被迫殺人;或被迫投身刀鋒,賭注求得一線生機,最後形同自殺。他總給被害人選擇機會,但只在當時看似有選擇;以事後慘重傷亡來看才知道,那不算什麼選擇。
《火線追緝令》凶手持槍逼迫他痛恨的胖子持續暴食致死;逼迫嫖客刺死雛妓;又把美女毀容,令她選擇可以電話求救或服毒自殺,一般人想當然爾會求救,但實際凶手知道她的弱點,毀容是不可抗力,她必定自殺。司法可能告他傷害,妨害自由,教唆殺人,卻非蓄意謀殺。合法殺人,就如羅瑩雪經常在字面上玩弄法律。凶手堅信一切是受害者的錯,被殺罪有應得。羅瑩雪說肯亞案「罪犯沒有人權」。
兩套電影相隔雖久,原理不變,就是凶手藉自訂遊戲規則,轉嫁責任給受害人。
體制借你的手殺人,正是如此。隨機殺人者,表面殺人,目的是自殺。而統治集團和片中凶手們,則是以製造自殺表象來殺人。鄭捷已死,真凶自豪即將安全下莊。今天群眾為了求生,被迫鼓譟殺鄭捷;來日在下個隨機殺人者面前,被迫投身刀鋒,賭注求得一線生機。或者,我們能看清自己的密室受困,脫離這不公平的遊戲規則。
處決無法預防隨機殺人,只有平等的社會才能預防殺人。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楊之瑜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