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報導台灣石斑出口到中國的困境,除了中國的收購價格崩跌低於成本之外,漁業署數字也顯示,2016年第一季的出口量大減,出口量減少了1023公噸,宣告台灣石斑產業危機到來。部分媒體意有所指暗示,隨著520政權轉移到民進黨手中,可能數字更難看,日子更難過。曾經力挺馬英九與ECFA而痛批蔡英文的石斑魚業者,如今卻要蔡英文新政府幫幫忙。然而,數字與資料會說話,台灣石斑面對中國遇到困境,其實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石斑魚名列ECFA早收清單,兩岸在2010年6月簽署ECFA後,隨即開創石斑魚出口到中國的榮景。不過,中國並非真正讓利台灣,中國對台策略是「養、套、殺」三部曲。ECFA簽訂後,石斑出口到中國看似爆發性成長,但養殖戶在2012年隨即意識到真正賺錢的是大戶。台灣養殖技術也疑似被中國盜取,中國再回頭與台灣石斑競爭。出身東港的石斑達人沈建志曾經與南京農業大學簽約,雙方簽約合作在海南島養殖龍膽石斑至2019年。沈建志將養殖技術轉移給南京農業大學,然而不久後,沈建志在海南島的養殖基地卻被夷為平地。
表一與表二的數字會說話,2010年ECFA簽署後,台灣出口到中國的石斑開始大幅成長,一舉超越原本主要的出口目的地香港。不過,2014年出口到中國的量僅成長0.8%,2015年則是下降了5.8%,不僅出口數字僅四年隨即成長趨緩,2015年就出現負長成。從數字來看,在ECFA簽署之前,台灣石斑主要的出口目的國是香港、日本、美國等地,越南與馬來西亞也是有成長潛力空間。然而,台灣業者將目光鎖定在中國之後,出口到日本與美國的數量就急遽下降,顯然台灣業者將希望寄放在中國市場的意味明顯。最近幾年又看到出口到日本、越南與美國的數字有開始增加的跡象,似乎有業者聞到中國市場的危機。
表一:台灣石斑魚出口量(作者整理製表)
總計 | 中國 | 香港 | 日本 | 越南 | 美國 | 新加坡 | 韓國 | 馬來西亞 | 菲律賓 | |
2005 | 466 | 0 | 196 | 175 | 26 | 59 | 4 | 0 | 5 | 0 |
2006 | 452 | 0 | 158 | 165 | 25 | 86 | 2 | 0 | 13 | 0 |
2007 | 355 | 0 | 108 | 154 | 9 | 74 | 1 | 0 | 7 | 0 |
2008 | 2022 | 0 | 1834 | 162 | 3 | 20 | 0 | 0 | 3 | 0 |
2009 | 4241 | 0 | 4160 | 55 | 7 | 14 | 0 | 0 | 3 | 0 |
2010 | 7958 | 4159 | 3774 | 0 | 11 | 0 | 2 | 1 | 10 | 0 |
2011 | 9450 | 7877 | 1518 | 1 | 16 | 9 | 1 | 0 | 26 | 1 |
2012 | 15467 | 12311 | 3141 | 1 | 10 | 0 | 1 | 0 | 2 | 1 |
2013 | 17769 | 14245 | 3436 | 49 | 10 | 0 | 1 | 0.001 | 23 | 0 |
2014 | 18034 | 14365 | 3610 | 34 | 19 | 1 | 1 | 2 | 0 | 0 |
2015 | 17095 | 13528 | 3504 | 27 | 17 | 8 | 7 | 3 | 0 | 0 |
表二:台灣石斑出口量曲線圖(作者整理製表)
其實,中國盜取他國的技術,再回頭打擊對方並不是新鮮事,石斑魚眾多故事的冰山一角。中國最近幾年利用台灣技術積極發展石斑魚養殖,東港石斑達人沈建志與中國南京農業大學合作技術轉移卻慘遭夷平的故事,就是明證。
近年來,中國官方積極扶植石斑魚產業。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2016年3月公布訊息表示,在中國第12個5年計畫中,福建省的漁業養殖技術提昇,打造海帶、魚丸與石斑魚等福建省20大漁業品牌。此外,2015年的海南島石斑魚總養殖量達到10萬噸以上,福建也有3萬噸,其他省分例如浙江也開始發展石斑魚養殖業。僅2015年,海南島與福建的石斑魚產量就10幾萬噸;然而,同年台灣出口到中國也不過1.3528萬噸而已,僅約海南與福建兩地產量的10分之1。再者,台灣業者也承認中國的養殖技術越來越好,例如中國將龍膽石斑和老虎斑雜交而成的「龍虎斑」,口感好成長快,早就打趴台灣的青斑。
坦白說,台灣石斑的困境早在ECFA簽訂後沒多久就顯露。2013年1月,媒體報導早就點出問題,中國表面上讓利台灣卻搶養石斑,讓石斑價格創新低。曾支持ECFA與馬英九的石斑大王戴昆財早認清,中國其實是競爭對手。
此外,台灣的石斑魚出口到中國的產量早已不及中國本身產量的10分之1,但台灣業者彼此削價競爭,加上中國產量逐年提升,台灣石斑魚的前景實在堪慮。坦白說,面對中國這個不透明以及法治只是參考的市場,加上中國對台灣「養、套、殺」的戰略,中國對台灣開放與採購只不過統戰台灣的策略之一。以中國人根本不想吃的虱目魚為例,中國對台灣虱目魚的採購、契作都是政治考量,隨時可以喊停。
因此,無論石斑魚與虱目魚都不應該依賴中國市場,除了提升養殖技術外,積極南向出口到同樣喜歡吃魚的東南亞國家可能是不錯的發展方向。在台灣投資遊戲軟體設計的香港人鄭立,最近在PTT的一番話點出台灣過度依賴中國的危險心態。鄭立認為,對中國而言,台灣的一切可有可無,中國購買台灣產品只是恩賜;因為中國欣賞台灣對中國的態度,而給予刻意的獎勵。當中國不再恩賜採買時,台灣人卻不願意面對自己過度依賴中國而不長進的事實。
香港人在台灣網路上的忠言逆耳,而台灣石斑魚在過去幾年的故事和數字也告訴我們冰山一角的故事。台灣產業想要走出去,其實還是端視自己,除了政府政策輔導並尋找新出口地外,業者自我的技術提昇也是重點。過去,依賴中國就可以活口的思維必須徹底改變。畢竟,中國給予台灣的任何優惠都只是統戰策略,甚至台灣對中國的依賴更容易讓中國對台灣在政治上予取予求。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