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4-10-03/656/20141003000015.jpg)
從台灣太陽花學運到香港占中,我們看到政府治理的新難題:面對群眾,警察行使公權力的界限為何?不妨對比香港、台灣與美國的執法。先看香港占中和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有兩點不同:
其一,香港占中未攻占官署,主要盤踞街頭,對交通與生活機能造成影響;台灣學運則占領國會,甚至攻進行政院,造成政府癱瘓,從抗爭強度來說,港弱於台。第二,港民還在街頭時,香港警方即強力驅離,使用催淚彈、胡椒霧等具震懾力的工具。在台灣,即便學運占領國會,警方仍極為克制,直到行政院被占,才以水柱、警棍、抬離等方式進行驅離。在執法強度上,港強於台。
接著,把美國放進來,不妨先從一則事件切入。今年4月,美國紐約市警察局想表現親民,在推特上邀請民眾把他們和警察合照上傳,結果民眾瘋狂上傳許多被警察毆打的合照,警員架著滿臉鮮血的年輕男子、拉扯女子頭髮的照片、逮捕老人、街友還有對著寵物拔槍。溫馨的活動,被滿坑滿谷的警察打人照洗版。
不管紐約警方受了多少揶揄,中間也吐露了美國可能存在警方執法不當的問題。但美國人對美國警察的敬畏,使得美國警察更能貫徹公權力的執行,卻是美國社會秩序穩定的重要保證。在美國,群眾活動時,不要說挑釁警方,越封鎖線一步,就要有被棍棒交加的心理準備。如果是侵入美國國會或國務院,那就更為嚴重。2013年美國一位載著小女嬰的婦女卡瑞在試圖衝撞白宮檢哨站後,即遭警方擊斃。
可見,美國警方的執法強度也強於台灣。要知道,群眾盤踞街頭會影響公眾的生活機能,帶來不方便與經濟損失。但台灣民眾與輿論一向較同情抗議者,政府與警方為免激化抗議者的情緒、升高衝突,也同時讓抗議者的意見充分表述,執法時偏向採取比較柔軟寬容的方式。
但若演變成占據官署,癱瘓政府,不管在哪,應該都是政府難以承受之重,警方必須強制排除。就此而言,香港占中行動在首波大規模衝突後,能走向對話而沒有演變為占領官署,是示威群眾面對公權力與香港政府體制時,尚知節制的表現。這一方面,台灣街頭示威者與香港大不同。
面對台灣「警察弱雞化」現象,社會必須準確認識,弱勢警察只是第一扇破窗,警察弱勢後將造成公權力整體弱化的後果。公權力弱化則會導致社會陷入叢林化,變成人民意見的直接對立,占中與反占中演變成街頭濺血是最糟的叢林化發展,食安風暴造成中下游食品與餐飲業者無端損失,也是公權力弱化的代價。
警察執法力度降低,與長期以來民選政府首長面對街頭群眾習慣性退卻有關,首長的退卻會讓警方陷於兩難,在官僚體制控制下只得弱化執法力度。以張志軍被潑漆事件為例,除維安規畫不當外,關鍵之一,是在張志軍被潑漆前,陳菊與張志軍舉行漢神會,有民眾在警方執法中受傷,抗議的民眾多傾綠營,陳菊難抗壓力,便表示對警方「若確屬不當執法,絕對會進行相關懲處。」擔憂受到懲處的警方在維安工作上頓然失據,才會發生張志軍被潑漆的事件。
這是最深層因素,也是最本質與重要的因素,台灣在國家認同面出了問題。美國警察在執行公權力時,沒有人會質疑其權源的正當性,因為美國有堅固的國家認同。但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占領國會或張志軍遭潑漆,公權力之所以遭到挑戰,一部分的因素是主事者否定與自己立場不同的執政權源正當性,否定了權源正當性,當然就會否定警察執行公權力的正當性。因此,如果要重振警察與國家的公權力,讓政府產生保護人民權利的效能,就必須強化國家認同。現階段中華民國是台灣唯一的認同,不去否定它,就變得迫切而重要。
美國總統歐巴馬巡視紐約派出所時,對全國警察表示:「全國上下都是你們的後盾」。警察的公權力不是來自警察腰際的槍與棍,而是來自人民對警察公權力支持。只有人民願擔當警察執法的後盾,才能讓警察成為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的後盾。
警察只是公權力的一環,在國慶日這一天,我們面對台灣警察、軍隊、政府,甚至政黨弱勢化現象,憂心不已,解決之道,唯有重建「中華民國認同」一途。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