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學家詩人泰戈爾曾說:「若不準備說出完全的真理,那麼把真話說出來是很容易的。」政治人物「說一半的真理」的惡習,可以說是台灣公共政策討論品質低落的罪魁禍首。但準原子能委員會主委謝曉星對能源政策的談話,則做了一個「說全部的真理」的示範,值得按讚。
謝曉星談述他對台灣能源政策的態度,直言:「非核家園已是民進黨政策目標和全民共識,再生能源要發展,但民眾也要有缺電的心理準備,未來如果遇到漲電費,心中要甘之如飴,因為非核家園的目標是很長遠的,如果不能承受缺電、漲電費兩個問題,會很難達成。」
謝曉星的談話,吻了民進黨1次臉,但卻打了民進黨4次臉,親吻的是,他指出非核家園既是民進黨政策,也是全民共識(嚴格來說,只是多數民意),民主國家運行的決策首要原則就是民意,既然這是多數民意所支持的政策,執政者也只能雖千萬「難」吾往矣。
這一點,謝曉星為民進黨點明政策要旨,獻上一次親吻。然而,謝曉星也「溫和」但「犀利」地打了蔡英文和民進黨4次臉(也或許是事先得到蔡和民進黨的同意)。第1次打臉,是他明確點出,非核將伴隨而來的缺電,這一點與民進黨一再強調非核不會缺電的論調背道而馳;第2次打臉,則是他直言,既然非核,就要有漲電價的心理準備,這又與蔡英文提出「電價10年內不會大幅上漲」的揭示有所扞格。
此外,他參加台灣教授協會的「台灣核廢料處理與最終處置」講座時,又追打了民進黨第3次、第4次臉。
第3次打臉,提到能源未來,謝曉星認為,「核能若不考慮風險等成本,是乾淨能源,國外許多核能產業都在復甦。」「乾淨能源」這4個字,又與綠營人士長期力主核能是「恐怖能源」相左。第4次打臉,謝曉星表示,在減碳壓力下,再生能源轉型是推動方向,但再生能源無法成為基載電力,又等於在一直堅持廢核可以用再生能源替代的民進黨身上踩了一腳。
提這4次打臉,不是要給民進黨難堪,民進黨也不要因此生謝曉星的氣。因為,謝曉星示範的是討論公共政策的正確態度(但是如果如上所說,謝準主委的說法是與民進黨有默契的,那就說不上讓民進黨生氣了)。謝曉星可貴的就是,他並沒有把話說一半,也沒有因為他是民進黨任用的準首長,就把該說的另一半話藏了回去。
回到非核家園、廢核的公共政策問題。筆者對「斷然廢核」有疑慮,但並不「反對廢核」(也稱不上支持),是因為這個議題有高度的複雜性,我自己也沒有足夠專業在這個政策上「選邊」。但我認為,不管是非核、擁核與漸進式廢核。都不是0與100的對錯立判,每一種選擇,都必然是「弊隨利生」、「利從弊起」,也就是利弊相陳的。這才是公共議題的常態。所以,公共政策只有比較利弊誰大的問題,而不應該扣不同立場者一頂「妖魔鬼怪」的帽子,這應該是討論公共政策當有的態度。
一旦建立這個態度的起手式,接下來,才有可能進行損益的評估,而要能做到損益評估,其前提就是要「說完全的真理」。日本311海嘯後,造成台灣的恐核心情,這完全能理解。畢竟,世上哪有零風險的事,能源單位口口聲聲保證核電「絕無問題」,是一種「說一半真理」,說得「極端」一點,如果一顆殞石就不偏不倚地擊中核電廠,所有的「人力防範」能有多少奏功?同樣地,把非核形容成一條康莊大道,淡化缺電危機、電價上升的風險,同樣是「說一半的真理」。
謝曉星的說法,用白話的說就是,如果主流民意要廢核,民主政府沒有不廢核的空間。但政府有責任把廢核後要付出的代價說清楚,而不是像民進黨過去對核能政策那般,不斷地粉飾、淡化廢核對台灣能源供應乃至經濟動能的衝擊。
最後,說一半的真理或能爭取選舉的勝利,但卻無法用來治國。過去為了選舉,民進黨已說了太多「一半真理」,也是今天陷入頻頻轉髮夾彎困境、受人譏嘲的主因。這又是,另一個啟示。 說到這裡,筆者不免企盼準陸委會張小月主委可以對九二共識的兩岸政策說出「全部的真理」。
(作者為法學教授、律師)
(中國時報)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