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蘋果日報】胡晴舫:弱智是一種習慣 (13636)

$
0
0

胡晴舫/作家

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開出一張高中生經典書單,引發熱議。許多成年人——不乏大學教授與作家——震驚於書單的難度,認為連高中老師、大學教授都讀不懂或根本沒讀過,怎可期待高中生讀懂。爭議點也在誰的經典,十本全是歐美翻譯書,雖說任何文明全都是人類遺產,全球共享,閱讀畢竟是價值的傳遞與文化的形塑,很難想像中文世界竟沒有一本值得推薦給年輕世代。
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力與閱讀的興趣,未必與年紀相關。有次,一位高一生跑來問我問題,他的書包裡有一本美國學者薩依德的《知識份子論》,他說他剛讀完,正要還回圖書館。而他問我的問題,對我這個成年人來說,完全是震撼教育,他說,「台灣社會這麼弱智化,我們年輕人該怎麼辦?」
德國出生的猶太美國政治學家漢娜鄂蘭搬到紐約之後,開始發表文章,援用許多深奧的古希臘思想以及拉丁語,美國記者問她,妳文章寫這麼深,讀者都讀不懂,聽說漢娜鄂蘭傲然地回答,那他們應該學習。
台灣之所以逐漸變成媽寶國,不見得因為年輕人是草莓,而是成年人把當他們當溫室草莓養。前陣子有聲音認為高中生不需要讀文言文,因為讀不懂也沒有用,現在則說他們讀不了佛洛伊德、韋伯、西蒙波娃,理由是自己到了研究所才讀這些書。
而今成年的人以自己的經驗,代位去思考對方的成長,然而,忽略了時代的轉變,20年前這些名字在台灣社會真是聽說而已,很多西方名著當時並未翻譯過來,有些只是節譯本,更年長的台灣人像是所謂的四年級,必須要等到自己出了國才讀得到。以前需要千辛萬苦找法國新浪潮電影盜版拷貝本,現今網路全有,幾乎免費下載。知識資源不一樣了,成長經驗也會不同。不必假設下一代嬌嫩,需要用糖衣包裝,他們才願意吞下苦藥。
任何書單僅供參考,有時只是消磨一個暑假的方法。人生最重要的閱讀,通常是自發性經驗,發生在學校指定讀物之外。我遇見的這位16歲高中生,教會我一件事:書在架上,自然有人會取來讀。如何製造一個適合高中生優游自讀的閱讀環境,如何讓書籍親近人們的生活,比開對書單更重要。
隨著網路普及,紙本書變得昂貴,當我們討論書籍,我們通常已經假設了高科技會普及知識,但,我們忽略了現階段的高科技仍不是每個人自然擁有的社會條件,事實上高科技也無形助長了階級斷裂。公眾圖書館的好處就是人人可去,書籍在書架上(無論是虛擬或實際的書架),有人隨機經過,就能拿來讀。公共圖書館不歧視不懂科技的老人,也不會拒絕沒有高智能手機的小孩。台灣各級文教機構與其砸錢辦一堆無謂的大拜拜文化活動,不如增高各種公共圖書館預算,擴充社會藏書,供大眾免費閱讀。
唯有教育自主性高的讀者,也才能打破正統的迷思。尤其在台灣,國族認同莫衷一是,又要適度抗拒歐美、日本等強勢文化的洗腦,在我們社會成年人還未學會讓意識形態遠離教育系統、阻止政權插手文化之前,「經典」的定義恐怕仍是兵火硝煙之地,唯一方法只有源源不絕地提供各類書籍,讓青年學子有機會自行閱讀眾家之說,培養思考的能力,發展文化自主性。
弱智是一種習慣,唯有閱讀才能打破。
更多胡晴舫文章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