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yimg.com/bt/api/res/1.2/p2xiDZHu5SV3sAYRAzUcjA--/YXBwaWQ9eW5ld3M7aD04MDt3PTYzMA--/http://media.zenfs.com/155/2011/05/04/fashion_090126.jpg)
這次許芳宜到紐約,帶了三位年輕人。前兩年她帶了八位舞者來,上次也有好幾位,對許芳宜來說, 這些年輕人等於是她的孩子們。 因為受限於經費每次帶孩子們來紐約, 她都是要用自己的關係為他們找住的地方, 找練舞的場所, 這些都是大家平常在舞台上看不到的。
這麼多年下來, 她有做媽媽深刻的體會, 那就是不再「自以為是」。
很多人或許都知道芳宜放棄了瑪莎葛來姆首席舞者地位之後,回到台灣成立了一個舞團, 那時的她過於有使命感,把年輕人的未來揹負在自己身上。 但是後來當發現手邊太多線,不剪掉可能會沉船之後,就開始覺悟。 她說:「我發現要給予很多的時候,必須自己要有更大能力,有這麼大的愛,但是懂不懂愛自己呢?所以真正要先愛的是自己。」
不過這一個領悟可是得來不易。在舞團停掉之後她也常自我懷疑,為什麼這麼想給,卻落到這個局面,但兩年之後,她回頭看才發現,放手是老天爺給她最大的禮物,她說:「 剩下一個人是最大的禮物, 要不是如此不會重新出發。 遍尋貴人之後,才發現原來貴人是自己。」
這段話我聽了很有感受,因為我比較開始認識芳宜,就是她又把自己放到國際市場上之後,每一次她來紐約表演,不管是和哪一位舞團的大明星合作,她總是那個最發光發亮的一位。
但是她不是以自我的成就為滿足,她不只跳舞,還開始編舞,然後很希望經驗能夠傳承。所以這幾年,她不只一個人來,每次都會帶不同的舞者們,讓他們有機會見世面。
而今年夏天,她藉著自己受邀到科羅拉多演出機會,希望讓自己教的舞者被看到,甚至拿到演出的機會。
但是整個過程讓她最大的感觸的是,台灣的年輕人似乎不夠「饑渴」。
許芳宜會這麼說,是因為在排練期間她也必須教一位紐約市立舞團的年輕芭蕾舞者,她二十二歲,跟她自己的孩子們差不多。但是對方一聽到會和許芳宜一起工作,非常興奮,無時無刻不在練,不在學習。許芳宜自己也帶了兩位長期訓練的舞者協助指導,她心想要是自己身體有狀況,她們可以代替上場,沒想到自已的小孩們反而是膽怯與退縮,舞台已經擺在眼前,卻沒有抓住被看見的機會。
那時讓她了解到,教育這回事不是她一廂情願就夠了,必須給下一代空間與時間去累積經驗,去長大。小孩們必須知道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有想要,才有渴望。
所以現在的她比較不執著,也不期待結果。每次出來都帶不同的人,帶他們出來就是讓他們接觸不同的世界,給他們一些震撼。就當作是一份禮物,給完之後,就不再問了。所以現在許芳宜在經驗傳承上有一個最大的體會,她說:「以前牽手不懂得放,現在呢,非常懂得放手,應該說,牽手是為了要放手。」
這就是許芳宜多年以來,不斷修正興檢討之後的媽媽經。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