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台灣文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關鍵評論】讀者投書:騎機車的都是弱勢階級?談為何我支持柯P推「機車減量」 (3484)

$
0
0

文:高志文(瑞士歐商顧問)

台大法律教授李茂生說柯P「機車減量」無法讓沒錢的普羅大眾放棄機車騎,而腳踏車上班的都是吃得好、穿得暖、體力好的「好野人」?真的是這樣嗎?

騎機車是全民運動,不是弱勢者的特有運具

台灣是個「家家戶戶」使用機車的國度,完全不像機車大財團(及其所支持的機車利益團體)刻意宣傳,「機車是弱勢者僅可用的交通工具」。

稍加計算即可知道,台灣18到70歲成年人口數約1700萬,總家戶數800多萬,機車卻高達1400萬輛,每年還新增80萬新車輛,請問:台灣何時有1400萬弱勢者?每年還新增80萬買新機車的「沒錢普羅大眾」?要真是這樣,台灣早該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了。

騎機車是台灣的全民運動,說如此普遍盛行的旅運方式是沒錢人專屬,就像說使用冷氣或滑手機是沒錢人專屬一樣沒道理。筆者完全同意小汽車更不環保,占用更多道路空間,也更支持優先抑制小汽車,如歐洲推無車城市(car free city)、收堵車費、廢除所有免費路邊停車,並調高停車費,如柯市府目前採取的新政策便值得嘉獎。

但因法律嚴禁小汽車開上、及停放於「騎樓或人行道上」,汽車在城市空間利用上,並未與筆者最關心的步行友善環境推廣、與城市綠道網路建置產生直接衝突。

台北必須推動「步行城市」與推廣「步行經濟」來增加生活品質及活絡在地經濟。但數百萬停在騎樓與人行道的機車,壓縮了幾千公里的城市步行空間;機車可隨時隨地騎上人行道與騎樓的荒謬、落伍現象,讓市民步行者時時感到威脅。走在台北從來無法輕鬆愜意,對人口逐漸老化的社會來說,更是極不人道的現象。

此為高雄市今年4月發起的機車退出人行道活動中,參與者所寫的示威標語。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此為今年4月在高雄市發起的機車退出人行道活動中,參與者所寫的示威標語。Photo Credit: 作者提供

小汽車須有效抑制,而管理機車勢在必行

台北的汽車/人口比,在各種經濟與交通管理手段不斷加大抑制力道下,與OECD國家中相比僅屬中等;但機車/人口比卻數十倍於先進國家,連台灣機車技術的引進國日本,其機車/人口比都不到台灣1/10。歐洲機車王國義大利,偉士牌(Vespa)的家鄉,機車人口比都只有台灣2成多。

簡單說,以台北市的市民所得來看,開車族應比現在更多,但因各種管理與停車費奏效,汽車成長已受一定程度抑制。相反的,毫無安全管理及公權力執法怠惰,機車變成可以任意騎上騎樓與人行道,出現無政府狀態的「無處不可騎」、「免費無處不可停」,全市充斥呼嘯疾駛的特權運具。

這讓台灣的機車,擁有其他旅運方式永遠無法競爭的 「扭曲性便利 」(distorted convenience)與其他運具無法達到的「及門服務」(door to door service)強大優勢。這是機車在台北依舊如此盛行的唯一原因,而缺乏管理,則造成使用成本由全民負擔的後果。

比起高雄、台中等都會區,大台北市民要想想,我們有全國稱羨,耗資7000億的台北捷運與最綿密、最密集的公車系統,台北汽、機車停車當然必須全面並提高收費。小汽車退出小巷道,機車更應該全面退出騎樓、人行道,還給市民步行空間。若政府與民眾不把氣候變遷與空氣污染當一回事,絕對不只是平庸的邪惡,而是因循苟且、不作為的邪惡。

責任編輯:闕士淵
核稿編輯:李牧宜



原文連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18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