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從反黑箱課綱、高等教育退場,到近日的大學整併、繁星入學,教育議題總是充滿爭議。教育是國家之本,如今在台灣千瘡百孔的教育體制下,該如何細緻規劃教育政策,實為難題。今年,換了新國會、新執政黨,也令大家好奇,新政府在教育議題上是否會做出不一樣的改變?
民進黨立法委員鄭麗君,擔任第八屆立法委員期間,多次替反媒體壟斷、反黑箱課綱等學生運動發聲,也在立院裡發揮教育與文化專業,力推多項法案。長期關心青年發展的她,內心一直有相當清楚的教育藍圖。鄭麗君深信,青年人才的未來是國家最優先考量,若現今的教育結構能提高公共化比例,讓學生的培養環境能以適性發展取代競爭,台灣才能成為一個更具有思考力的國家。
圖片:民進黨立委鄭麗君 / 攝影:黃佳玉
- 從青輔會到不分區立委 年輕人是社會發展的關鍵
2004 年,鄭麗君擔任青輔會主委,是阿扁時代最年輕的部會首長。青輔會任內,鄭麗君推動許多與青年社會參與相關的活動,包含青年國是會議、審議式民主、並策畫《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
「對於青年的發展要有想像,如果沒有這個想像,很多規畫都只能在既有的權力關係或資源分配的邏輯中思考,那就無法以價值導向,沒辦法培養長遠思考。加上我們的民主還不夠成熟,大部分是短期選舉考量,這個選舉拉力會讓我們的思考一直被困在當下。」
因此,鄭麗君在政策思考上以青年為主體,「青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所以如果有辦法汲取這個能量,包含來自青年的監督,甚至於反對,你才有辦法做出比較超越式的思考。」對鄭麗君而言,年輕人的政策不能以短期、局部的方式思考,更是考驗政府對國家發展的長遠規劃,決定整體社會的內涵,以及下個世代人才的核心能力。
圖片:年輕人的教育、工作與公共參與是國家發展重要面向 / 來源:大紀元
在鄭麗君的青年政策思考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青年的教育,就業以及社會參與。
「教育決定我們下個社會的人才與人的核心能力,就決定這個社會的內涵;年輕人的工作決定了我們的經濟型態;年輕人的社會關懷決定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否能變得更為成熟。
可是目前台灣社會的狀況是完全顛倒的,教育出問題,年輕人無法階級流動,反重分配,弱勢家庭無法得到支持,所以畢業以後還是低薪,就算找得到工作也找不到好工作,所以他們無法發揮他們的能力。如果青年無法發揮他們的能力,我們的經濟怎麼可能創新,怎麼可能升級?… 因為貧窮,年輕人沒辦法成家立業,下一代還是會有一樣的問題。最後,年輕人如果不關心社會,這個社會就會讓少數人一直在決定。永遠是當下的既得利益者在決定,年輕人就更不可能有未來性。」
鄭麗君認為,三大面向是青年政策的重要方向,「這幾年有學運來製造出一個破口,我覺得是學運跟公民運動逼使政治輪替,但是要反省的是,我們可能有青年的選票,但是不是有辦法在政策上有新的青年視野出現,還是未定數。」鄭麗君坦承,雖然自己是未來多數黨的成員之一,也必須不斷提醒與建議,努力撐起青年在社會上可以有所發揮的空間。
- 高教改革問題 核心在於教育資源分配失調
在上一屆立委中,擔任過教育與文化委員會的鄭麗君,對於目前的教改議題更是感觸良多。鄭麗君指出,教育上最深刻的感想是,前幾個世代,直到現在都是升學導向的教育。
「什麼叫做升學導向的教育?目前的台灣教育是考試、競爭與淘汰的過程,考試成為競爭工具。其實考試本身沒有對錯,如果你用來作為評量,比如法國的會考只出兩題,考驗學生的思辨能力,跟用考試來讓學生競爭,是不一樣的使用方式。
但考試成為競爭工具,就會扭曲教學現場的理想。競爭意味者淘汰,教育資源集中在競爭的勝出者身上。我們都知道凡競爭社經地位一定有影響。社經地位弱勢的家庭在競爭過程中通常也都是弱勢的,只有少數有辦法追求與其他一般家庭一樣的表現。」
在升學過程中出現激烈的考試競爭,是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鄭麗君指出,在其他國家,高等教育公共化的比例都高於台灣。舉例而言,美國有 68% 的公立就學機會,紐西蘭約為 90%,歐洲國家則是 100%。相較之下,台灣的公共化比例,在大學約為三成,高中職也僅約四成。同時,因為台灣的公立大學長期擁有國家提供的教育與研究資源,「大家心目中低學費又能提供好品質的學校比例很低,為了要得到 cp 值最高的教育,當然會有非常激烈的競爭。」
問題的根本在於教育資源的競爭,因此,修改入學考試的方式只是換湯不換藥。「最大的問題是國家在整體教育中的角色,政府長期不去面對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鄭麗君指出,公共化比例的問題是跨越黨派的問題。從 90 年代要求廣設高中大學,高等教育擴張,努力達成人人有大學念的理想。但事實上,高教擴張的以私校為主,公立學校並沒有變多,整體教育結構公共化的比例沒有改變,考試競爭也依舊存在。
- 人人有大學念的殘酷真相 弱勢家庭用學貸撐起高教
然而,私校大量擴充卻帶來另外一項嚴重的問題。政府為了保持「人人有大學念」的現況,補助私校經費,長期而言,造成台灣高等教育公私立定位不明。鄭麗君說明,
「通常多數國家的公立教育透過政府補助,學費較為低廉;而私立學校則自主營運,學費上並無限制,除了少數政策有產學合作需求,基本上私立學校自行負擔所有營運經費。台灣公私立大學混淆的情況下,針對私立大學學費進行管制,私立學校經費限制,又沒有公立大學那麼多資源,品質參差不齊,在考試排名上也比較後段。
公私立定位不明,造成弱勢家庭因缺少競爭條件,只能唸學費較高,品質較為參差的私立大學;在升學競爭中較優勢的學生反而可以念到學費低,品質高的公立大學。」
鄭麗君對於過去不論國民兩黨,皆無法逆轉高等教育困境感到痛心。「民進黨過去的方法是補貼弱勢貸款的利息,可是這不是治本的方法。」鄭麗君十年以來追蹤台灣高等教育發展,最終得到令人難過的感觸,「台灣人人可以念大學的真相是,沒有錢的人必須借錢去念高學費,品質參差不齊的學校。政府在裡面的角色完全失靈,透過弱勢家庭借錢穩定高教體系,維持私立學校的營運,這是極端不公不義的事情!」
圖片:現有教育讓學生負債累累 /來源:Student Loan Debt Thinker
然而,國家一直累積學貸,使青年貧窮化的狀況持續惡劣,學貸造成財政赤字,這樣的問題回到個人身上,影響更是劇烈。「你可以想像教育讓每個家庭都在負債,」鄭麗君提出這幾年國會辦公室進行的研究數據,「假設我念大學需要背學貸,那大學總共大約花費 60 萬,若又要念到研究所,則大概借到 100 萬。一個年輕人 20 幾歲畢業就開始負債。以年輕人薪資來說,六成左右的人可能薪水 3 萬,扣除生活費等等,要還完學貸,大概要還到 30 幾歲。加上現在高房價,如果你想買房子,存到頭期款都已經準備要退休了!」
台灣目前的教育環境不僅難以培育年輕人才,甚至拉大台灣的貧富差距,使缺少競爭條件的年輕人苦不堪言。
鄭麗君更進一步指出,貧窮的可怕並不純然是「沒有錢」而已,連帶生活中思考、進修、娛樂的可能都被剝奪,年輕人要溫飽自己就已經很困難,不可能有時間進行自我提升、創新技術,更不可能讓年輕人有足夠的空間與心力思考台灣社會發展。
「政府應該要讓年輕人有一個安定的教育、提供就業機會,讓年輕人有充足準備去發展他們的人生,再進一步搭配居住與照顧政策,這些都是攸關重分配的三個方向。政府安定好一般家庭的這三項負擔,社會自然會就會進步成長。現在的政策問題不是只有教育之於青年,更是維繫社會的世代正義的問題。世代正義的核心就是階級複製和貧窮化。」
但現在,社會讓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國家也無法累積人才,對於鄭麗君而言,這是相當糟糕的惡性循環。
- 現有制度千瘡百孔 教育公共化是最佳解
既然台灣教育制度千瘡百孔,到底要怎麼改善目前的制度問題?對此,鄭麗君始終認為,教育公共化,重新進行教育的資源分配,是最重要的事情。
現在的教改都是改教學現場,但如果不從整體結構調整,問題不會解決。這部分甚至從現在大專院校的資源使用就可以直接先去改善。校地使用、硬體設備,這些是不是有過度浪費的問題?
鄭麗君認為,現有教育制度需要進行長期結構調整,並逐步改善入學方式。鄭麗君以韓國為例,目前韓國擬定全國社經資料庫,建立學習歷程檔案,從龐大的資料庫觀察學生學習狀態,全面的方式審核入學群體,要求學校在招收學生時需要保持在族裔、性別方面的多元性,致力解決教育重分配問題。
「多元是教育追求卓越的元素,很多國家已經有這樣的概念,但是台灣還停留在商業機構所做的國際排名。」鄭麗君對教育部的方式非常不以為然,「教育部對學校的資源補助沒有價值導向,在分配上又以頂尖為名,搞出許多形式化的評鑑,用比賽的方式下放資源,卻說不出這是什麼樣的『卓越』」。缺少對教育長遠規劃與價值導向,競爭導向、考試為優先,自然而然也衍生出黑箱課綱等問題。
其實課綱本身就代表教育是由上而下,國家告訴人民你要怎麼思考事情,可是教育的本質不應該是這樣,為什麼政府要管這麼多?應該讓民間自然去發展教材,由下而上發展教育內容,逐步免試化。這是我長遠的理想,政府承擔一定的公共責任,我們逐步推動免試,可是資源結構不改,就不可能達到這樣的目標。
鄭麗君認為,過去教改重點都擺在教育內容,可是最關鍵的資源分配不均,問題依然不會解決。「老師和家長會反對,那不是他們的錯,從既有規則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考量,但過去政府的角色權力很大,卻沒有負責任。」鄭麗君過去曾向政府建議,應該先花 4 到 8 年的時間做教育結構的改革,讓就學機會分布平均,品質均優化,再一步到位達成免試。但 12 年國教倉促上路,使人民對於教改有極大的反彈。
現在,學校為了經營存活,開始走向教育商品化、師資彈性化、學費市場化的道路。大學為了經營開始有整併問題、調漲學費,學生需要繳納越來越高的學費、學校不聘正職老師,許多師資只能四處兼課維生,種種問題使整體教育產業越來越惡化。
圖片:大學整併問題造成極大爭議/來源:鄭麗君粉絲頁
- 改善由下而上教育思維 讓學習回歸適性發展
十年以來,鄭麗君從台灣智庫、青輔會,到成為立委,對於教育體制發展感觸良多。鄭麗君回憶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在台大時期就對於思辨充滿興趣的她,從理工科系轉到哲學,後來到巴黎深造哲學,「歐洲的教育模式很不一樣,他們鼓勵你發展自己的思考,和別人討論你自己的想法」。也就是這樣的生命經驗,使得鄭麗君認為,高等教育的發展不該只是技術的傳承,更是國家人才培育的重要關鍵。
「教育的主體應該回到學生身上,」鄭麗君一直期許一個可以讓年輕人自由思考的教育體制,「長期而言教育結構的改革是公共化,關於教育內容方面,則要透過教科書廢除審定制(註一)、課綱柔性化、逐步改善考試結構,這都是彼此相關的。」鄭麗君認為,改善教育結構與重新以長期眼光思考台灣教育制度核心目標,都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新的國會中,鄭麗君依然會為了台灣的高等教育持續打拼。認真的她不因為民進黨的勝選停下腳步,鄭麗君表示會持續提醒自己,民進黨在這次勝選之中,看到的是民眾對於不公不義事件的反彈、中國因素的侵蝕。在種種反民主與民主倒退的問題上,政府更應該承擔起責任,在青年發展的議題上有更長遠的目光。
圖片:鄭麗君未來在教育與人權上都會持續推動修法並監督行政/來源:鄭麗君粉絲頁
註一:鄭麗君委員期許推動現行的教科書廢除審定制。目前,台灣的教科書依照課綱編輯完成後,要再給教育部審查機制確認,若有錯誤需再修改。但審定機制和憲法所規定的出版自由有所衝突。觀察其他國家,目前的教科書制度分四種,依照自由度為:部編版、審定制、評選制、自由制。大致而言,部編版為政府出版,以威權國家為主,如:北韓。審定版為政府有審定教科書之權利,目前台灣與多數亞洲國家都是採取這樣的方式。評選制則由國家附屬委員會針對不同教科書進行評選和推薦認定編輯教好的教科書。英國則採取自由制,沒有特定教科書規定。
原文連結